“從我們育種園里走出來的品種,我們永遠沒有果農種得好?!?月10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副所長王力榮在果樹種質資源精準鑒定與創新利用展示會的演講臺上向在場的果農們深深地鞠了一躬。她說,是蒙陰桃農的辛勞讓鄭果所站在了這個發展的舞臺上。
清晨5點的蓮汪崖黃桃交易市場。中國農科院鄭果所供圖
蒙陰地處山東省臨沂市,蜜桃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縣級首位。蒙陰蜜桃產業鏈條完整,種植面積71萬畝,年銷售量112萬噸,收益68億元。蜜桃成為蒙陰人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其中鄭果所育成品種在當季當地市場占比80%左右。
會上,王力榮介紹了國內外桃育種歷程以及我國桃種質資源利用與育種現狀。她說,如果沒有種質資源的利用,就不可能有新品種的突破。要切實做好種質資源的保存、精準鑒定,夯實基礎,堅持創新,牢牢掌握品種資源主動權,實現種質資源利用從根、莖、葉、花、果多方位有效利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在會上指出,盡管我國在資源保護和種質創新利用方面已經有效支撐了種業發展和糧食安全,但與建設“種業強國”的國家戰略需求相比,在創制自主知識產權可利用新種質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要“精”選鑒定材料,“準”確評判可利用性,打通種質資源與育種密切協作與有效利用的最后一公里;將種質資源優勢轉變為可利用的親本材料優勢,選育多樣化、個性化的果樹新優品種。
針對種質資源,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曹永生提出,要高質量收集、高質量保存、高精準鑒定、高水平生物學研究、高質量創新、高質量應用。深入開展資源鑒定和種質創新研究,加大果樹核心種源創新與利用,筑牢創新根基和底座,持續加快優良品種產業化應用,加快推進實施果業5.0,提高果業的國際競爭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為果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所長曹珂表示,優異種質資源是培育優良品種的前提,而從我國保存的種質資源庫中篩選出優異種質則是達成這一工作的關鍵一步。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鄧秀新以兩份特殊的柑橘種質“山金柑”和“滑皮金柑”為例,闡述了優異種質發掘利用,推進果樹分子育種進程的新思路。他指出,要立足我國果樹種質資源優勢,圍繞產業瓶頸問題,瞄準種質創新和遺傳改良,開展種質資源精準鑒定工作,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與會專家通過專題報告,闡述了大豆、蘋果、桃等精準鑒定與創新利用研究現狀,展示了精準鑒定在種質資源創新利用和服務產業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專家認為,要加強果樹種質資源的研究開發,完善產業鏈條,進一步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果業高質量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