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來自開魯、奈曼、扎旗等8個旗縣區的玉米種植大戶陸續到達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錢家店鎮前西艾力村匯民聚豐合作社的地頭,聽說北京的老師來培訓,來了有近400人。“這個田間課堂可是越來越火了。”玉米種植戶感嘆:“我都來這兒聽了4回課了,老師咋說咱回去咋干,這里講的技術就是管用。”
通遼市位于黃金玉米帶,全市2000多萬畝耕地,90%以上都種植了玉米。但是多年來形成的傳統生產方式,田間管理粗放、產量提升困難。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栽培與生理創新團隊2018年開始在通遼科爾沁區試驗示范玉米密植高產全程機械化綠色生產技術,在常規水肥投入條件下,2020年實收測產最高畝產達1234.88公斤,千畝示范田機械粒收實收畝產超1000公斤。今年以來,團隊在通遼全市開展大規模田間課堂13次,培訓規模化種植戶2100余人次。
團隊研究員李少昆及其他成員一到地頭,就被人群圍了起來,當地工作人員趕緊維持秩序,“先讓老師講這次的培訓內容,再回答你們的問題。”
“我們推廣的這項技術,目標是要達到高產高效,技術途徑是合理密植,具體的操作是全程機械化,特別是實現機械籽粒收獲,全場不落地……”和以往一樣,李少昆帶領學員,在地里的各個不同的試驗處理前一邊講解,一邊回復學員問題。正在地里調查數據的團隊研究生們也被學員們圍住開展技術咨詢。
匯民聚豐合作社的負責人馬忠臣介紹,來的不僅有玉米種植戶,還有當地農業生產公司組織的員工。據了解,通遼全市玉米密植高產全程機械化綠色生產技術示范應用面積2022年將推廣至100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