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現場會 何中虎供圖
又豐收了!
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在河北省保定市召開的2015年“中麥175”推廣座談會上了解到,7月,農業部專家組對平涼市涇川縣黨原鄉徐家村冬小麥高產創建示范“中麥175”萬畝推廣區2個自然片測產,平均畝產小麥達536公斤,創造了隴東旱塬區旱地冬小麥高產新紀錄。
據悉,該品種是由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國家小麥改良中心主任何中虎研究員團隊育成,2010年通過北部冬麥區國家審定,2012年通過黃淮旱肥地國家審定,主要在北京、河北、山西、甘肅、青海等地推廣。
“種子事件頻發,品種使用錯位”“如何提高基層積極性”“主動舉辦現場觀摩會”“加快商業化育種”……來自上述示范推廣區專家、種植大戶、企業等業內人士積極交流小麥種植的情況,并為“中麥175”在未來推廣中建言獻策。
效果明顯
隴東是典型的旱作麥區,小麥產量低而不穩,平均畝產僅250多公斤。即便遇到雨水較多的豐產年份,抗旱品種稈子高、易倒伏,常常是豐產不豐收,“但矮稈節水小麥新品種‘中麥175’卻改變了歷史,把當地大面積高產田的產量水平從400多公斤提高到500多公斤,在隴東首次大面積突破1000斤。”何中虎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
這種情況在高碑店市并不是奇跡。“中麥175”于2006年引進高碑店開始試種,試種面積6畝,當年單產超過1000斤。高碑店市農民技術協會負責人祖茂堂表示,2009年開始大面積引進推廣,2010年成為高碑店市小麥創建的主栽品種。
2015年,在冬季降水稀少的情況下,高碑店市小麥高產創建核心示范區大鋪村,種植小麥面積606畝,總產達到711800斤,平均畝產1171斤。
在甘肅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研究員杜久元看來,實現產量突破不難理解。“‘中麥175’是典型的矮稈、葉子直立型品種,稈子比當地品種矮20多公分,葉子直立便于容納更多穗子,‘中麥175’的畝穗數比當地品種多30%。”
杜久元認為,“中麥175”的大面積示范推廣改變了傳統的育種模式,過去認為旱地品種應為高稈、葉子披散型,更有利于利用有限的水分。
其實,“中麥175”不僅在隴東旱地表現突出,還曾兩次創造陜西省旱地小麥高產紀錄,已成為黃淮旱地的主栽品種,并連續5年成為北京、天津、河北北部水地的第一大品種,還在甘肅和青海的部分地區代替春麥,一般增產30%以上。
有利必有弊
在座談會上,與會專家認為,“中麥175”矮稈抗倒產量高,大面積畝產容易到達550公斤。2008年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200畝,實收611.3公斤/畝,創北部冬麥區高產紀錄,被天津、河北、甘肅、陜西等地選為高產創建的主栽品種,2015年被農業部推薦為全國主導品種。
“節水節肥性能突出。”何中虎介紹,2013年和2014年,石家莊市農科院對近10年100個國審冬性及半冬性品種進行節水試驗,在全生育期僅澆一次水的情況下,“中麥175”平均畝產613.7公斤,居100個參試品種的首位。
據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研究,“中麥175”肥料利用率居60多份供試品種首位,在少施肥的情況下,長勢顯著好于其他品種。
“隴東和陜西旱區麥農這樣說,‘中麥175’在多雨年份不倒伏、產量創紀錄,一般年份產量高,極端干旱年份減產少,旱區需要這樣的好品種。”何中虎向記者傳達了麥農的喜悅。
此外,抗性和適應性是麥農最關心的問題,也是何中虎團隊需要直面解決的問題。據介紹,該品種抗寒性強,能夠抵抗4月份的倒春寒;高抗條銹、葉銹和白粉病等;灌漿速度快,落黃好,中早熟,能夠抵抗后期的高溫。
然而,“有些地區白粉病抗性喪失”也讓何中虎很擔憂。但他表示,兼抗性新系正在繁殖。
同時,他指出,該品種籽粒粉質,操作不當收獲已碎粒, “而‘中麥175’改良系粒大高產硬質,也正在繁殖。”
“水地及旱肥地兼用、高產優質高效廣適性新品種, 類似北部冬麥區30年前的豐抗號品種。”何中虎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