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糧食生產的大頭在秋糧,也是全年糧食豐產的關鍵。金秋時節,各地秋糧收獲已經漸次展開,糧食豐收已成定局,糧食安全的底盤更為堅實。作為農業科研國家隊,中國農業科學院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己任,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用,加大先進農業技術供給,創新科技服務方式,為秋糧豐收提供全面、精準、高效的科技支撐。
▲▲▲“多種了30畝”
今年雜交稻播種季節,中國水稻研究所王亞梁博士手把手在田間指導種植大戶。羅歡家庭農場負責人羅天子說:“今年原先準備的100畝地機插的雜交稻種子,由于采用了新技術,最后機插了130畝地田,比預期多種了30畝。”如今這片百畝示范田今年畝產有望超900公斤。針對雜交稻機械化種植難題,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發了雜交稻精準播種機插技術及裝備,實現30-50克精準播種,每畝雜交稻用種量可下降25%-40%,解決了雜交稻機插的瓶頸問題,促進了雜交稻機械化生產,推動水稻生產實現綠色增產增效。
圍繞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秋糧作物綠色增產增效目標,近年來中國農業科學院開展了一系列技術創新和攻關,為秋糧生產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作物科學研究所以密植高質量群體調控和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為核心,配套單粒點播、秸稈覆蓋與免耕、機械籽粒收獲等關鍵技術,形成“玉米密植高產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通過提高種植密度擴大群體來挖掘產量潛力,并結合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實現水、肥、農藥等農資投入按需供給、高效利用,打通了實現玉米高產的通道。農田灌溉研究所在甘肅張掖指導了5000余畝玉米田滴灌帶的合理鋪設與施肥罐型號的正確選擇與應用,解決了灌溉系統設計不合理造成的灌水、施肥不均勻性問題,有效提升了玉米對水肥的有效利用。
農業資源與區劃研究所開展綠色集成技術百畝示范,集成高抗病害品種、新型肥料、一控雙減技術的應用,玉米后期蟲害基數平均降低15%左右、玉米大(小)斑病、銹病、紋枯病等發病概率平均降低12%左右,預計豐產豐收效果達10%左右。在德州實驗站禹城和陵城試驗基地,專家團隊通過田間課堂的方式向農戶詳細講解玉米種植管理、高效肥料新產品施用等技術。南北莊村種糧大戶李國峰半信半疑,溫延臣博士對李國峰說:“良種配好肥,再加上我們的防控技術,一定會掙錢的!賠了算我的!”如今迎來了秋收的季節,李國峰看到田里長勢喜人、顆粒飽滿的玉米,笑得合不攏嘴。他說:“我地里的玉米病害最輕,穗子個頂個的大,按今年玉米價格,一畝地能多掙200多塊錢,100畝就是2萬塊錢,種地還得靠科學啊!”
▲▲▲“醫”“藥”送到田間地頭
“很多技術以前只是聽說,具體是什么,有什么效果并不清楚。今天聽了農家講解,對于技術的理解更透徹了。”作物科學研究所專家在黑龍江樺川開設玉米試驗“田間課堂”,針對玉米密植高產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的品種選擇、水肥管理、化控調節、機械粒收以及適時收獲等關鍵生產環節進行詳細講解。
中國水稻研究所在黑龍江示范推廣“寒地秸稈全量原位還田腐熟技術”,有效保護了黑土地、提高了水稻抗倒性、提升了稻米品質;在北方稻區、浙江、福建等地穩步推進“水稻藏糧于技”多點技術示范工作,如在浙江余杭區,以選育的春優927、嘉禾優7245等品種為基礎,開展雜交稻精準播種、疊盤出苗、大缽苗機插、兩壯兩高、緩控釋肥、機插側深施肥、生長診斷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集成。
作物科學研究所專家帶領國家大豆產業體系20位專家在黑河開展國家“大豆伙伴行動”,專家們來自育種、栽培、土肥、植保、農機、加工和產業經濟等領域,通過查苗情、診病害、出專方,送“醫”送“藥”到田間地頭,力保黑河大豆豐收,并通過“伙伴行動”,使黑龍江省大豆產業從種植耕種、到大豆的品質分析、生長管控、再到后期加工和銷售,形成高品質的產業鏈與技術服務鏈。
農田灌溉研究所在河南、甘肅等地開展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培訓與交流,為玉米的高產提供了技術支撐。在甘肅張掖指導了5000余畝玉米田滴灌帶的合理鋪設與施肥罐型號的正確選擇與應用,解決了灌溉系統設計不合理造成的灌水、施肥不均勻性問題,有效提升了玉米對水肥的有效利用。
中國農科院通過核心示范、周邊帶動、廣泛輻射開展形式多樣的示范引導與技術服務,將糧食生產的適用先進技術送到田間地頭,送到農民手中,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助力打贏秋糧豐收戰。
▲▲▲國家隊貢獻“農科智慧”
作為農業科研國家隊,中國農業科學院聚集了農業生產各環節的專家人才,不僅為糧食生產提供技術供給和服務,更為全國防災減災奪取秋糧豐收貢獻“農科智慧”。
2021年以來,中國水稻研究所組織專家指導組,分組分片在南方一季中稻、雙季晚稻以及北方一季稻生產的關鍵季節,開展巡回技術指導,及時提出防災減災等生產技術意見,指導全國水稻生產。7月以來,專家指導組先后提出“2021年水稻抗災奪豐收技術意見”“當前長江流域水稻高溫熱害防控技術意見”“東北地區防早霜奪秋糧豐收技術意見”和“南方水稻防‘寒露風’奪豐收技術意見”等,為促進全國水稻生產穩定提供了支撐。9月上旬,分別在中晚稻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組織專家分區域開展中晚稻生產形勢調查,研判形勢,提出建議。
8月中下旬,作物科學研究所會同院內外有關專家,針對全國大部分地區大豆花莢期和葉、莢部蟲害高發期的形勢,提出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的方法;根據西南、黃淮海間作大豆生長情況,形成了大豆帶狀復合種植花莢期田間管理技術指導意見;提出長江中下游地區“倒梅雨”氣候大豆田間管理技術指導意見,為指導農民種好、管好秋糧作物,推進秋糧生產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
在秋糧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為穩定秋糧生產,中國農科院及時派出專家團隊,提供科技支援,想方設法幫助發生災害的產糧大省恢復生產保產量。根據農業農村部黨組的指示要求,第一時間組織動員,從14個研究所抽調精干力量,組建了24個專家組、3個技術指導組,60余位專家馳援河南,為嚴重受災縣抗災復產奪豐收提供技術指導。
“可算把你們盼來了,大風把僅剩的玉米又吹倒了,這還有救沒?下一季可咋辦?”“幫我們看看前面的果園吧,現在還被水泡著呢!”在河南淇縣西崗鎮郝街村的農田里,村民們看到專家就急著詢問。王克如、馬興林和李從鋒等專家顧不上腳下的泥濘一頭扎進莊稼地,實地查看玉米植株的情況,耐心給農民進行技術指導。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專家組因地制宜,研制了農田排澇除漬技術、水毀高標準農田修復技術、因災絕收田補種綠豆輕簡化栽培技術、災后大豆花生生產技術等18套技術指導方案,并與當地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并肩指導現場實施,為受災地區農業復產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專家組在田間地頭面對面向受災地區農民群眾傳授技術,作物科學研究所駐河南滑縣救災工作組開展“玉米抗逆豐產增效關鍵管理技術”田間課堂活動,現場解答種植大戶、合作社、當地技術人員的實際問題;植物保護研究所專家組開展災后病蟲害防治技術培訓,向獲嘉縣100余位農技人員和種糧大戶傳授無人機噴施防治玉米病蟲害的關鍵技術;農田灌溉研究所專家組及時指導輝縣市農田排水,并對140余畝絕收玉米田及時指導改種糯玉米。為了便于廣大受災企業和農戶更快地掌握各類實用技術,專家組在短短幾天內,因地制宜編印了“因災絕收田補改種綠豆輕簡化技術”等十幾套簡明易懂、方便實用的明白紙,受到受災縣農業農村部門和種植戶、專業合作社的廣泛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