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自主創新,利用航天誘變育種技術培育的“中天1號紫花苜蓿”(簡稱“中天1號”)通過新品種審定,登記為國家級牧草育成品種。
據“紫花苜蓿航天誘變新品種選育研究”項目負責人、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楊紅善介紹,利用航天誘變育種技術選育而成的“中天1號”不僅豐產,而且品種多葉率、產草量、營養價值高。該品種以5葉為主,品種多葉率達35.9%,是國外品種的5倍以上。干草產量平均為每畝1035.33公斤,比對照品種平均高產12.8%。同時,粗蛋白質含量平均為20.08%,達到我國相關分級國家標準的一級等級。另外,18種氨基酸總量為12.32%,平均高于對照品種1.57%。據悉,該品種適宜在西北內陸綠洲灌區、黃土高原以及華北等相同氣候地區種植。
經濟日報記者了解到,苜蓿是苜蓿屬植物的統稱,是一種多年生開花植物,以“牧草之王”著稱,產量高且草質優良,多種家畜均喜食。苜蓿還是一種菜肴和中藥,營養價值高。其中,紫花苜蓿原產伊朗,是當今世界分布最廣的栽培牧草,在我國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
此前,我國在苜蓿生產中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多葉紫花苜蓿育成品種,而從國外引進的多葉苜蓿存在多葉率低的缺陷。“中天1號”新品種的選育成功,對提高我國紫花苜蓿的品質和產量以及對提高草畜業生產效益和改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推廣應用前景廣闊。
自2002年起,甘肅省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天水市農業科學研究所便開始了相關研究。他們先后通過神舟11號、天宮一號等太空飛行器,6次搭載了32份北方特色牧草種子。其中,神舟11號飛船上搭載的紫花苜蓿試管苗試驗獲得成功。目前,課題組正在開展經過航天誘變的育種試驗研究,進展順利。
小小的種子為何到了太空,就會發生驚人的變化?
楊紅善說,航天育種主要是利用空間特殊環境,如宇宙射線、高真空、微重力等環境因素的綜合作用,對植物種子進行誘導,屬于植物誘變育種領域。這種變異本質上和生物界的自然變異并無區別,只是改變了時間和頻率,是一種安全高效的科學方法。
楊紅善指出,航天誘變不全是正向變異,也可能發生品質降低或退化的現象,育種家們需要對誘變品種進行長期觀察和篩選,汰劣選優,開展選育研究。與常規育種一樣,航天誘變育種必須經過田間選育的必要步驟和過程,在地面上進行不少于4代的選育,其優良的變異性狀得到穩定遺傳后,才可以獲得優良的品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