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 趙立欣
打好“組合拳” 分區分類推動生態低碳農業發展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發展生態低碳農業已經成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農業強國的重要發展方向。
為深入了解我國生態低碳農業發展情況,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趙立欣帶領研究團隊創新開展全國生態低碳農業發展水平評價工作。結果顯示,我國生態低碳農業發展總體處于初級階段,僅山東、廣西、河北、河南、黑龍江、江蘇、四川等7個省份得分高于65分,區域間、省際間發展水平不平衡。總體上看,生態低碳農業監測體系缺乏、技術支撐不足、參與主體單一且能動性不高等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生態低碳農業發展的重要瓶頸。針對上述問題,趙立欣認為,亟需加強頂層設計,加快構建生態低碳農業監測與核算體系,創新生態低碳關鍵技術,健全生態低碳農業發展激勵機制,不斷完善生態低碳農業發展支撐體系。為此,趙立欣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分區分類推動生態低碳農業發展。國家層面出臺生態低碳農業發展綱領性文件,各省(區、市)細化實施方案。東部地區優先強化低碳技術、裝備研發與集成示范,將“生態低碳+”融入農業全產業鏈。中部地區優先強化資源節約高效和種養循環,打通生態低碳農業全產業鏈。西部地區優先加大生態低碳農業建設投入,建立健全農業生態價值實現機制,促進生態低碳紅利轉化為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
二是探索數字賦能,助推生態低碳農業監測體系和核算體系創建。出臺《生態低碳農業發展水平監測評價辦法》《生態低碳農業評價技術規范》等標準規范,健全生態低碳農業全生命周期碳核算方法。以生態低碳農業產業園區、生產基地和高標準農田為對象,加快構建穩產保供、資源利用、生態服務、低碳發展、經濟發展“五位一體”的生態低碳農業監測體系,開展碳核算、農業農村生態、投入品減量、廢棄物資源利用、三產融合發展等長期跟蹤監測。立足國家農業環境數據中心等平臺和國家農業農村長期因子綜合觀測網絡,構建生態低碳農業專項監測數據庫及平臺,為科學評價生態低碳農業發展水平提供基礎數據和管理決策支持。
三是加大科技創新,加速農業發展向生態低碳轉型。聚焦不同區域尺度、不同產業環節,開展生態低碳農業關鍵技術、裝備和集成模式創新與示范。以生態低碳農業減排增匯技術協同、裝備協同、模式協同和核算方法協同為導向,加快構建生態低碳種養循環全鏈條標準體系,創新農產品碳標識全流程管控標準、規范。加強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創新應用,推廣低碳產品數字標簽,實現生態低碳農產品供給、服務、認證和監管全程數據化,創新農產品碳標識為載體的農業生態價值實現新路徑。
四是完善政策機制,引導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生態低碳農業建設。完善生態低碳農業支持政策體系,建立生態低碳農業建設與發展補貼項目,探索生態低碳生產者補貼、生態低碳產品供給補貼等,直接支持生態低碳農業發展。加大生態低碳農業綠色金融產品供給,推進生態低碳導向的開發模式和投融資模式創新,探索區域性生態低碳農業建設項目金融支持模式。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態低碳農業技能宣傳培訓,扶持一批生態低碳農業第三方服務組織,支持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與中小農戶建立生態低碳農業發展聯合體,帶動廣大中小農戶參與生態低碳農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