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訊(記者李晨)“現在,農業科技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能力大幅度提升,農業科技源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產業關鍵技術不斷突破,技術創新大幅度提升農業資源利用效率。”8月15日,受國際作物學會委托,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和中國作物學會聯合主辦,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承辦的第七屆國際作物科學大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隆重開幕。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李家洋在開幕式致辭中指出,我國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整體實力持續提高,科技創新有力助推現代農業發展。
國際作物科學大會是作物科學領域的“奧林匹克”,第七屆國際作物科學大會是中國首次獲得國際作物科學大會的主辦權。會議以“作物科學—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共設19個大會報告、300多個分會報告、900多張墻報,同時還有豐富多彩的產品展覽、形式多樣的考察參觀,讓來自全世界70多個國家的2000多位作物科技工作者一起分享作物科技研究的最新進展,探討作物科技和產業發展的未來。
李家洋表示,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迅速。2015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56%,標志著中國農業發展已從過去主要依靠增加資源要素投入進入主要依靠科技進步的新時期;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3%,標志著中國農業生產方式已由千百年來以人畜力為主轉入到以機械作業為主的新階段;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占比超過52%,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正在逐步改變;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農村發展活力不斷增強。
李家洋同時表示,當前中國仍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中國農業發展還是要緊緊圍繞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目標,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要著力解決:穩定和提升糧食產能,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堅持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抓,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強農業資源環境保護,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推進農業轉方式、調結構,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統籌城鄉發展,推進農民工有序市民化。
作為中國唯一的國立綜合性農業科研機構,中國農業科學院在農業科技源頭創新、關鍵技術突破和產業支撐發展方面,發揮著創新國家隊、決策智囊團的作用。一是基礎前沿研究跨越發展,原始創新能力加快提升。二是育成系列動植物重大新品種,為保障口糧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提供核心支撐。三是創新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與設備,為確保食品安全發揮重要作用。四是大力加強農業生態安全關鍵技術創新,推動建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技術體系。五是不斷突破核心技術難題,促進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持續提升。六是積極為國家決策提供咨詢和建議,發揮決策智囊團作用。
開幕式儀式結束后,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樊勝根所長、國際作物學會現任主席Antonio Costa de Oliveira博士,美國內布拉斯加林肯大學P. Stephen Baenziger博士、中國農業科學院李家洋院士等科學家分別針對國際作物生產形勢和面臨的挑戰、保障全球糧食安全供應和可持續發展、作物貿易及相關政策做大會報告。
據悉,大會組委會將向來自世界的6-7位科學家頒發第二屆“國際杰出作物科學家獎”,以表彰他們為全球作物科研事業和產業發展做出的重要貢獻。
主辦本次大會將有助于加強我國作物科技工作者和產業界人士與國外同行的交流與合作,展示我國作物科研領域取得的新成果,提高我國作物科研隊伍的國際合作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推動作物產業的技術進步和整體實力的提升。
大會由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山東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中國農學會等單位和組織協辦,得到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大力支持,并由大北農集團等20多家企業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