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3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主辦的國家小麥產業體系德州綜合試驗站冬小麥“4422”綠色高產模式現場觀摩會在山東德州召開。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扎實推進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實施糧食單產提升工程。農業農村部在全國建100個小麥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縣,德州試驗站負責對接陵城、平原和濟南商河三縣,根據生產條件、土壤肥力等分類、分區、分步驟地開展技術服務。德州市自2021年開始推進“噸半糧”生產能力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120萬畝示范區的小麥平均畝產達到650公斤,最高畝產超過800公斤,然而,小麥平均畝產僅470公斤左右。可見,相當數量的農田產量仍然不高,有高產的亮點,也有中低產的底色,實現大面積高產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針對上述問題,國家小麥產業體系德州綜合試驗站袁亮站長介紹了小麥單產提升三步走戰略:一是中低產變高產,推動中低產田大面積向中高產田轉變,也就是把糧田的底色由中低產逐步變成中高產,這是當前提單產最有效路徑,也是未來一段時期的工作重點;二是高產更穩產,提升糧食高產水平下的穩產水平,主要是提升糧食生產應對極端氣候變化的能力;三是高產再高產,不斷挖掘新品種、新技術、新肥料的增產潛力,為未來更高產量水平下提單產提供科技支撐。在技術層面,德州試驗站針對限制小麥單產提升的土壤質量、管理過程中的“增產”、“減損”等問題,特別是自2021以來的秋汛、斷崖式降溫、持續極端低溫等極端氣候頻發問題,總結提出了“4422”綠色高產模式,即:四新(新品種、新肥料、新技術、新農機);四抗(抗寒、抗倒、抗病、抗干熱風);兩活(提高根系活力、活稈成熟);兩優(產量優、效益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對未來小麥單產提升技術,德州試驗站提出三個方面的研究思路:一是建立與品種特性相匹配的栽培和管理技術;二是開展不同小麥品種的養分需求規律、特別是中微量元素的養分需求規律研究,開發與品種匹配的新肥料,建立配套的增產施肥技術;三是開展單項技術增產潛力的定位試驗研究,為單產提升技術集成提供科學依據。
觀摩會后,與會代表考察了中國農科院陵城、禹城試驗基地的施肥制度長期定位試驗群(始于1986年)、秸稈還田和保護性耕作長期定位試驗(始于2006年)、綠色超高產長期定位試驗(始于2008年)及大型養分滲漏計(始于2015年)等科研平臺。此次活動得到了德州市農業農村局、德州市農技推廣和種業中心、天衢新區社會事務管理部、抬頭寺鎮人民政府和德州市德農種子公司的大力支持。(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楊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