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視網消息:國家統計局1月12日公布了2021年全年價格指數。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0.9%。物價總體在合理區間運行,與全球物價明顯上行形成鮮明對比,成績來之不易。那么,在過去這一年,“物價穩”的背后,我國采取了怎樣的政策? 數據背后,又透露出什么樣的經濟信號呢?
從走勢圖上,我們可以看到,在過去這一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呈現出低位平穩運行態勢。
調動種糧積極性 糧食再獲豐收
糧油肉蛋菜果奶等重要民生商品生產供應和價格穩定,事關人民群眾基本生活,關乎發展和安全。作為“百價之基”的糧食價格,在2021年運行平穩,1—12月平均,居民消費價格糧食項同比上漲 1.1%。價格穩的背后是我國糧食的再獲豐收。2021年,我國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3657億斤,已經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針對農資價格上漲較快,2021年6月,中央財政安排200億元資金,對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補貼。同時,擴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范圍。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高了,“米袋子”才能豐收,糧價才穩得住。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 劉愛華:影響食品價格比較大的兩個因素:一個是糧食價格,夏糧產量比上年(2020年)同期增長2.1%,為糧食價格下一步穩定奠定了基礎;再有一個因素就是生豬價格。
定期啟動豬肉儲備收儲工作
過去一年,豬肉降價了。隨著生豬產能養殖繼續恢復,2021年,占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權重較高的豬肉價格已基本恢復至正常年份平均水平。1—12月份,平均豬肉價格同比下降了30.3%。 為了避免豬肉價格大起大落,國家積極調控生豬價格。2021年6月,全國平均豬糧比價為4.90比1,已進入過度下跌一級預警區間,中央和地方啟動豬肉儲備收儲工作,為養殖戶吃下“定心丸”,推動市場行情平穩有序,此外還多措并舉對養殖端給予政策支持,降低養殖成本。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 朱增勇:穩定生豬生產、保障豬肉供給、穩定豬肉價格,對于后期整個民生(商品)包括肉類,整個消費需求穩定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快速應對 確保“菜籃子”裝滿
去年,在重要民生商品中,鮮菜價格的變動幅度較大。去年開春后,天氣轉暖,蔬菜長勢較好,鮮菜價格持續回落。進入秋季,我國局部地區受不利天氣影響,部分蔬菜價格在10月、11月,打破了往年秋菜大量上市、價格回落的規律,一度快速上漲,同比漲幅超過了15%。面對極端天氣影響,相關各部門迅速采取了多項措施,要求各地及時改種補種、支持種植速生蔬菜,部署疫情城市做好蔬菜等重要民生商品生產調運工作,全力保障了市場供應和價格平穩。2021年11月,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1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切實抓好冬春蔬菜生產 確保“菜籃子”產品保供穩價的通知》,要求“南菜北運”基地要因地制宜,擴大蔬菜生產,增加對北方地區的調出量。北方設施蔬菜主產區要穩定增加面積,提高冬春蔬菜供應量等。目前,鮮菜價格已明顯回落,1—12月份平均,鮮菜價格同比平均漲幅不大,為5.6%,與往年平均水平相當。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綜合形勢室主任 郭麗巖:過去一年,與全球主要經濟體通脹高企形成鮮明對比,國內物價穩定在合理區間。取得這樣的成績是來之不易的,這與國家的經濟具有很強大的韌性、對于重點民生商品保供穩價一系列的措施到位是密不可分的。展望未來,CPI還將呈現小幅溫和回升的走勢,這將為我們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更好保障民生創造良好的物價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