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在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部分中提出,推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堅持產業需求導向,構建梯次分明、分工協作、適度競爭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前沿技術突破。
“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整體水平已經邁入世界第一方陣,2022年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2.4%,農業科技自立自強邁出堅實的一步。”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說。
糧食生產再奪豐收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2022年糧食生產再奪豐收!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3731億斤、增產74億斤,再創歷史新高,大豆和油料擴種超出預期。
這與我國將糧食安全作為國之大者密不可分。“2009年,我國啟動實施了12年周期的‘糧食產能提升行動’。主要內容是以稻谷、小麥、玉米三大作物為主,兼顧大豆,按照糧食生產核心區、非主產區產糧大縣、后備區和其他地區等四類地區,進行統籌規劃,共選定了800個縣(市),按照發揮比較優勢、突出重點品種、注重調出能力、兼顧區域平衡的原則,確定分區、分品種增產任務。”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劉錄祥告訴記者。
行動實施效果顯著。“12年中,我國糧食總產量,從2008年剛剛超過1萬億斤,到2020年達到了1.34萬億斤,連續越過了3個千億斤的坎兒。實踐證明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著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完全可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劉錄祥說。
2022年我國糧食生產克服各種不利因素,單產繼續保持在每公頃5.8噸的水平,其中水稻、小麥和玉米三大主糧的增產貢獻率為29%,大豆貢獻率為17%。“目前,我國以種業攻關、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壤改良為核心的科技支撐糧食增產體系已經形成,相應的科研平臺和協同開發機制穩步推進,將保障糧食科技水平持續進步,為產能增長全局性突破創造條件。糧食產能再上千億斤臺階總體依然樂觀,科技、機制和模式的作用將愈來愈凸顯。”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鐘鈺說。
科技創新進程加快
“去年農業科技創新亮點突出,重大科技創新步伐加快。我們啟動了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農業生物育種重大項目、核心種源、新品種培育、底盤技術、丘陵農機等領域都取得了階段性突破。部分原創科技成果領跑世界,其中,自主培育的‘華西牛’通過國家審定,白羽肉雞自主新品種市場占有率達到15%,核心種源‘卡脖子’問題得到緩解。”曾衍德說。
近年來,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聚焦農業科技的要害短板,勠力同心、砥礪奮進,農業科技重大成果不斷涌現。我國育成并推廣水稻“寧香粳9號”、小麥“魯原502”、玉米“京農科728”等一批優質糧食作物新品種,自主培育出京紅、京粉系列蛋雞品種、京海黃雞、華農溫氏一號豬等一批具有較高應用價值的畜禽新品種,畜禽水產品種良種化、國產化比重逐年提升。創制一大批關鍵高效裝備,采棉機整機產品和采棉頭等核心部件實現技術突破,科技支撐筑牢“國家糧倉”邁出堅實步伐。
“科技和裝備支撐有力,現代農業建設持續推進。2022年種業振興深入推進,基本完成農業種質資源面上普查,新收集農作物種質資源12萬份,采集制作畜禽種質資源33萬份和水產種質資源7.8萬份。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有序推進,農業生物育種重大項目啟動實施。耕地保護加力推進,全年1億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超額完成,如期實現10億畝累計建設目標。農機裝備創制實現突破,240馬力無級變速拖拉機、油菜移栽機等短板機具成功量產,糧食機收損失率控制在3%以內。”曾衍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