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渤海灣的中間,有一座不足3平方公里的小島,叫北隍城島,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昆蟲南北遷飛的必經之地。2017年5月,剛結束研一課程的周燕來到位于北隍城島的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長島試驗站,開始觀測、誘捕和研究跨海遷飛的昆蟲。
為了找尋更適宜的生存環境,每年春夏之際,數百種昆蟲都要從華北平原經過渤海灣,遷飛到東北甚至更北的地方,在那里繁衍生息;到了秋天,它們又會再一次穿過海峽,回到各自的出發地。
“在這場南北大遷徙中,就有許多我們熟悉的農業害蟲,比如黏蟲、玉米螟、草地貪夜蛾、小地老虎、稻縱卷葉螟、棉鈴蟲等等。它們嚴重危害了遷飛途中的小麥、水稻、玉米等農作物。”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博士后周燕說。
和昆蟲遷飛一樣,從2017年開始,每年的5月到10月,周燕就會來到島上,和她的同事、同學一起,利用觀測、捕捉遷飛昆蟲的設備,如雷達、高空探照燈、燈誘、食誘等各種裝置,對高空遷飛昆蟲進行取樣研究。對蟲子進行捕捉、收集、分類、鑒定、解剖、實驗,已經成為周燕在島上每天的必修課。
“我們每天進行昆蟲的分類,是為了鑒定昆蟲遷飛的種類有哪些,然后再進行遷飛生物學研究,掌握它的生物學習性,再根據生物學習性制定相應的害蟲防治策略,這是我們總體的思路。”
傳統對遷飛害蟲的防治是通過噴灑化學農藥,把害蟲消滅在卵和幼蟲階段。周燕和同事們經過多年觀測認為,對遷飛害蟲的防治,如果通過高空和地面相結合的方式,以遷飛成蟲為重點的防控策略,可能會取得更好的結果。
“昆蟲的遷飛分為起飛、巡航和降落三個階段,這就涉及到蟲源地、過境地和遷入區。”周燕介紹說,新的技術體系就是首先在蟲源地通過種植抗性品種的植物減少幼蟲的發生量,把害蟲消滅在幼蟲階段,還可以通過布置地面燈、食誘劑以及性誘劑等裝置來減少成蟲的起飛量;第二點在過境地,通過高空探照燈來誘捕遷飛害蟲,同時利用雷達全天候工作,實時監測遷飛害蟲經過了哪些地區;最后,當害蟲進入到遷入地后,可以通過釋放天敵昆蟲、來把害蟲的危害減到最小程度。
長島試驗站是一座專門進行遷飛昆蟲觀測、預警和研究的試驗站,由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于2003年設立,到今年,已經整整二十年。如今29歲的博士后周燕,也已經駐島七年。
“我們在這里研究遷飛工作的意義是為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能夠實現種群動態的精準監測和預警,保護東北和華北我們國家兩大糧倉的糧食安全,為農業豐收貢獻我們的力量。每次回北京的高鐵上,看到外面郁郁蔥蔥的田野,然后糧食作物都要豐收了,就感覺到我們在島上抓的蟲子,我們在島上做的這些工作,應該也會給這片豐收帶來了一定的保障,也會做了一點小小的貢獻。”周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