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4月26日訊(記者李晨)英國時間4月25 日,《自然》雜志長文報道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牽頭,聯合國際水稻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華大基因、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安徽農業大學、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等16家單位共同完成的3000份亞洲栽培稻基因組研究。
該研究針對水稻起源、分類和馴化規律進行了深入探討,揭示了亞洲栽培稻的群體基因組變異結構,剖析了水稻核心種質資源的基因組遺傳多樣性。中國工程院院士、水稻育種專家萬建民指出,該項研究是中國主導的國際科研協作的結果,將推動規模化水稻基因發掘和水稻復雜性狀分子改良,提高全球水稻基因研究和分子育種水平,加快優質、廣適、綠色、高產水稻的品種培育。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文生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3000份水稻來自全球89個國家和地區,代表了全球78萬份水稻種質資源約95%的遺傳多樣性。該研究對亞洲栽培稻群體的結構和分類進行了更為細致和準確的描述和劃分,由傳統的5個群體增加到9個;首次揭示了亞洲栽培稻品種間存在的大量微細結構變異;構建了亞洲栽培稻的泛基因組,發現了1.2萬個全長新基因和數千個不完整的新基因。
論文第一通訊作者、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黎志康介紹,研究通過對大量重要進化相關基因的單倍型和泛基因組分析發現,秈稻攜帶的很多基因不存在于粳稻中,粳稻的很多基因也不存在于秈稻中。此外,不同地理來源的水稻品種群體都帶有特異的基因家族。為此,他們首次提出了秈、粳亞種的獨立多起源假說,并恢復使用秈(Oryza sativa subsp. xian)、粳(Oryza sativa subsp. geng)亞種的正確命名,以取代日本學者加藤茂范于1928年提出的將“秈”“粳”稱為indica和japonica。
該研究得到了科技部“863”項目、“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和深圳孔雀團隊等項目的資助。項目產生的所有數據和測序材料已經通過多個途徑對外公開分享。
《中國科學報》 (2018-04-27 第1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