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農民日報]栽培新技術是馬鈴薯生產的“另一只腳”
——訪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教授熊興耀
發布時間:2015-07-31
|來源: 《 農民日報 》( 2015年07月31日|作者:王蔚萍
隨著馬鈴薯主食開發戰略的不斷推進,如今關注馬鈴薯的人越來越多,人們想知道馬鈴薯的產量、品質能不能在短時間內有較大的提升。作物的豐產主要取決于品種和栽培,目前在馬鈴薯栽培方面有哪些先進技術?普及程度如何?對突破目前作物產量低、抗病蟲能力弱等生產瓶頸能起怎樣的推動作用?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馬鈴薯研究室栽培課題組組長熊興耀教授。
熊興耀首先介紹了我國馬鈴薯種植分布與區域特點,目前全國馬鈴薯種植面積8000多萬畝,鮮薯年產量9500多萬噸,主要產區有東北一季作區、中原二季作區、西南混作區與南方冬作區,種植面積在1000萬畝左右的省份有內蒙古、貴州、甘肅、云南、四川等。近幾年,馬鈴薯產業取得了長足進展,平均畝產已由前些年的600多公斤增加到現在的1139公斤,雖然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但也意味著我們還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熊興耀認為,實行馬鈴薯主食開發戰略,提高總產,擴大種植面積是必須的,但更重要的是提升單位面積的產量。
增產是為了增效,增效還需降低成本,這離不開新技術的研發推廣。熊興耀介紹說,目前馬鈴薯種植有很多實用技術,比如機械化種植技術、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等等。或是集成馬鈴薯生長發育各個關鍵環節的需求,合理配置生產要素;或是針對常見病蟲害,集成一系列減少農藥用量但保證良好防治效果的技術;或是按土壤水分養分含量和馬鈴薯需水需肥規律,通過可控管道設施定時定量均勻供給水肥,達到節水、節肥、優質、高產的目的。新技術的優勢在于它可以更科學地運用現代農藝、設施和裝備,最大限度地實現優良品種的生產性能。
實踐證明,栽培新技術在提高馬鈴薯產量、品質、降低生產成本方面都有著重要作用,堪稱與新品種并重的“另一只腳”,但是其推廣普及工作還不容樂觀。熊興耀認為,新技術的普及推廣一方面要重視廣大薯農的技術培訓,另一方面應積極推進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的進程,因為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對新技術的渴求更強烈,技術推廣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否則,即便是不間斷地零打碎敲搞培訓,受人力財力等條件限制,加上勞動力基本結構的變化,其效果也只是事倍功半。
展望馬鈴薯產業的未來,熊興耀充滿信心。他們目前正致力于覆蓋保水保溫、水肥一體化、機械化種植、雨養種植、粉壟技術等一系列新技術的示范推廣。到2020年,努力將馬鈴薯的平均畝產提高到1300公斤。但是,現階段我國馬鈴薯產業發展的基礎還比較薄弱,研究基礎、經費投入與科研平臺建設等方面與馬鈴薯主食開發戰略地位還不太匹配,熊興耀希望國家能在馬鈴薯栽培新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讓馬鈴薯在主食開發道路上走得更穩,跑得更快。
熊興耀首先介紹了我國馬鈴薯種植分布與區域特點,目前全國馬鈴薯種植面積8000多萬畝,鮮薯年產量9500多萬噸,主要產區有東北一季作區、中原二季作區、西南混作區與南方冬作區,種植面積在1000萬畝左右的省份有內蒙古、貴州、甘肅、云南、四川等。近幾年,馬鈴薯產業取得了長足進展,平均畝產已由前些年的600多公斤增加到現在的1139公斤,雖然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但也意味著我們還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熊興耀認為,實行馬鈴薯主食開發戰略,提高總產,擴大種植面積是必須的,但更重要的是提升單位面積的產量。
增產是為了增效,增效還需降低成本,這離不開新技術的研發推廣。熊興耀介紹說,目前馬鈴薯種植有很多實用技術,比如機械化種植技術、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等等。或是集成馬鈴薯生長發育各個關鍵環節的需求,合理配置生產要素;或是針對常見病蟲害,集成一系列減少農藥用量但保證良好防治效果的技術;或是按土壤水分養分含量和馬鈴薯需水需肥規律,通過可控管道設施定時定量均勻供給水肥,達到節水、節肥、優質、高產的目的。新技術的優勢在于它可以更科學地運用現代農藝、設施和裝備,最大限度地實現優良品種的生產性能。
實踐證明,栽培新技術在提高馬鈴薯產量、品質、降低生產成本方面都有著重要作用,堪稱與新品種并重的“另一只腳”,但是其推廣普及工作還不容樂觀。熊興耀認為,新技術的普及推廣一方面要重視廣大薯農的技術培訓,另一方面應積極推進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的進程,因為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對新技術的渴求更強烈,技術推廣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否則,即便是不間斷地零打碎敲搞培訓,受人力財力等條件限制,加上勞動力基本結構的變化,其效果也只是事倍功半。
展望馬鈴薯產業的未來,熊興耀充滿信心。他們目前正致力于覆蓋保水保溫、水肥一體化、機械化種植、雨養種植、粉壟技術等一系列新技術的示范推廣。到2020年,努力將馬鈴薯的平均畝產提高到1300公斤。但是,現階段我國馬鈴薯產業發展的基礎還比較薄弱,研究基礎、經費投入與科研平臺建設等方面與馬鈴薯主食開發戰略地位還不太匹配,熊興耀希望國家能在馬鈴薯栽培新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讓馬鈴薯在主食開發道路上走得更穩,跑得更快。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