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今天(2月22日)繼續聚焦《干字當頭開好局》。一年之計在于春。現在很多地方都在搶抓農時,早安排、早謀劃、早落實,全力以赴做好春耕備耕工作。翻耕稻田、采購農資、運秧插秧……一幅生機盎然的春耕畫卷徐徐鋪展,為夏季和全年糧食豐收打下基礎。“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記者調研發現,現在的農業盡顯科技范兒。加強農業與科技的融合探索成為了各地農業生產的著力點。無論是施肥還是除草,無論是育種還是農業設施裝備的應用,都在科技力量的加強下提質升級。我們現在就到田間地頭,聚焦春耕春管的新鮮事。
安徽省阜南縣是種糧大縣,眼下,縣里種植的128萬畝冬小麥進入返青期,也是春管的關鍵時期。
一大早,當地的種糧大戶張雙柱就來到田里查看小麥的情況,他告訴記者,自己這幾天很是著急。
張雙柱說,入冬以來,由于降雨偏少,他的這2500多畝小麥長勢差別很大。
各處分布的200多畝弱苗占了張雙柱承包地的將近十分之一,通常,這種情況要整體追肥,可農業生產要效益,2500畝地整體追肥,效果怎么樣尚未可知,還要花費一筆不小的費用,怎么辦呢?真是兩難。
春耕春管關系著農民一年的收入,問題不解決,未來的收成就很難保證。而目前在阜南縣,像張雙柱這樣的情況,不算少見,為了解決農戶們面臨的情況,縣里特意請來專業的農事服務公司,幫助大家一起解決難題。在研究了苗情之后,工作人員提出了張雙柱從未聽說過的一個方法。
張雙柱:“他說可以識別,甚至這個10畝可以施肥,那個10畝可以不施。”
施肥還能自動識別?原來,農事服務公司剛剛引進了一種多光譜無人機,工作人員介紹說,這個無人機可以通過光譜智能識別技術進行變量施肥。既能追肥又能節約成本,雖然聽著不錯,可這個新玩意兒的能力到底有多大,張雙柱心里很沒底,抱著嘗試的態度,他決定先試試看。
光譜分析圖在電腦里生成處方圖后,很快被傳到了植保無人機里,無人機開始根據苗情長勢自動變量施肥。但張雙柱還是不太放心,一直在現場盯著,一邊計算用肥量,一邊看看這個效果到底怎么樣。
搶抓農時,關鍵是省時省力省錢,短短時間,無人機就施完了肥,張雙柱現場估摸著算了一下,這遍追肥的成本從7萬多塊錢降低到2萬多塊錢。
張雙柱雖說是種糧大戶,但是,他其實并不是種田的老把式,種田只有短短的四年時間。這幾年國家對于農業生產越來越重視,張雙柱一番調研后,認準了道兒,開始種起了糧食,還陸續從200多畝擴展到了2500多畝。今年春耕,多光譜無人機幫他解決了精細施肥的難題,欣喜之下,他又嘗試了新型的除草機。新設備、新技術的使用不僅解決了張雙柱一個又一個難題,也讓他感受到了科技種田的好處,這一番操作下來,對于今年的收成他很有信心。
農民勤勞,科技保障,專家來到田間地頭,全力以赴,開好新局。目前,阜南縣正在進行追肥、除草、病蟲害防治,促使弱苗升級,為新一年收獲夯實基礎。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當前,全國春季田管和春耕備耕由南向北陸續展開,科技賦能正織就農業“智慧”春景。
哪怕春節過大年,人歇AI也不歇,在山東,這家農機企業自主研發的智慧農場AI大模型,今年以來,投入到多個試點地區,成為即時響應的“線上農技員”。
為了搶時節,在浙江桐鄉的數字化育秧工廠的育秧中心,工人們正忙著西瓜、甜瓜和番茄秧苗的打包裝運。
在湖北枝江這家大型化工企業,春節還沒過完,化肥車間里自動化的生產線就開足馬力不停運轉,每天可生產化肥1.5萬噸。
在東北大糧倉,盡管還是一片白雪皚皚,但空中的遙感衛星正在對黑土地的土壤墑情和積雪情況進行評估。
希望的田野上,熱火朝天,勁頭十足,一幅“數字春耕”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人勤春來早”。現代化農業不斷發展的今天,為這句古老諺語賦予了新時代的含義:這樣的勤勞干勁不僅在廣袤的土地上處處可見,更是為整個農業產業鏈的發展注入了創新的動力。
“一粒良種,萬擔好糧”。種子是糧食的“芯片”,做強種業“中國芯”,才能助力“中國碗裝中國糧”“中國糧用中國種”。
元宵節剛過,在北京通州于家務鄉的種業園區,這棟建筑里的人們都非常忙碌。
北京通州國際種業科技園區育種加速器技術負責人王憲龍:“我們的育種加速器工作人員都在忙碌,植物在加速生長,我們也在加速工作。”
“育種加速器”這個名字聽起來很新鮮,在我們的印象里,種子都是在陽光雨露下,按照節氣自然發苗、生長,在這里,種子為什么要加速培育呢?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育種如大海撈針,需要不斷研發和迭代,最終才能得到性能優越、適合廣泛繁育的種子,而由于以往只能選擇植物適合的季節,在田間進行播種、培育、收獲、研究,所以通常培育出一個新品種的周期需要幾年的時間。
好種子的育種周期越短,越能快速與農業生產對接,最大化實現種質資源價值。這個全新的農作物育種加速器平臺也正朝著這個目標努力。
全人工光生長室內,植物們井井有條地住進了“集體宿舍”,這里配備有高標準的環境控制、種植系統、補光系統和智能數字化系統,通過調節風、溫、光、水、氧氣等要素,給作物創造最適合的生長環境,從而加速它們的生長,讓科研人員能夠加快種子研發的進程。
2024年9月,農作物育種加速器平臺建成,目前,正在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開展合作,今年春節也是它跨過的第一個年頭。植物生長在加速,育種家們的工作節奏也在加速著。
建成僅5個多月,育種加速器平臺上的作物長勢很好,技術人員也在不斷完善著更加適合植物生長的技術方法。順利的話,再過一年半,從這里誕生的第一波新品種將走出平臺,走向市場。
希望的田野上,人們在勤奮地忙碌著,有政府部門擔當善為、農民朋友積極有為、科研人員奮發作為,開新局,起好步,這個春天,中國廣袤的田野將釋放出更大的潛力,繪就現代農業新圖景。
糧穩天下安。智慧農業正在大顯身手。越來越多的科技手段被運用于農業生產中,助力夯實“大國糧倉”根基。目前,農業農村部已派出多個工作組和科技小分隊,分赴糧油主產省份,調查小麥油菜苗情長勢、種植意向和農資下擺等情況,有力有序推進春耕春管。讓農業根基更穩,讓飯碗端得更牢,春耕一線,廣大農民群眾不誤農時、辛勤耕耘,各地各部門共同努力,高質量推進春季農業生產,為確保新一年好收成、經濟社會行穩致遠夯實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