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光明日報] 我科學家解開黍稷“身世”之謎
首次從分子層面證明中國起源說
發布時間:2023-12-02
|來源: 光明日報|作者:楊舒
“古道入秋漫黍稷,遠坡乘晚下牛羊”,宋人韓琦在我國北方戍邊時曾寫下這樣的豐收秋景,其中提到的黍稷正是老百姓熟知的糜子,也稱黍子、大黃米。然而,學界對這一古老作物的“身世”卻一直存在爭論。黍稷起源于何處,是印度、中國還是阿拉伯地區?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特色農作物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團隊構建了首個黍稷高質量泛基因組和遺傳變異圖譜,首次從分子層面證明,黍稷單獨起源于中國。相關成果于北京時間1日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刁現民介紹,黍稷是我國最早馴化栽培的農作物之一,早在8000年前的河北磁山地區就有先民大量種植和儲藏。如今,這一作物已廣泛栽培于亞洲和歐洲的半干旱地區。對它的起源地,學界曾有多種說法,但從考古角度看,我國確是世界上黍稷考古發現最早、遺跡最為豐富的國家。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干旱等極端天氣頻發,為保障糧食安全,育種家急需尋找和培育更多具有適應性的糧食品種。與水稻、小麥、玉米等傳統主糧作物相比,黍稷生長周期短,耐旱、耐鹽堿、耐貧瘠性強。但目前,科學家對黍稷品種資源的起源、群體遺傳結構、基因組變異等基礎問題尚不清晰,無法以此為基礎,開展育種工作和產業發展。
針對這一難題,研究團隊在對全球516份黍稷核心種質資源群體結構進行解析的基礎上,組裝了32份高質量基因組,發掘了139個黍稷重要農藝性狀相關位點和基因,最終構建了首個黍稷泛基因組和迄今最為全面的高質量基因組變異圖譜。通過對黍稷基因變異“歷史脈絡”的清晰梳理、研究,研究團隊證實黍稷是單獨起源于中國的作物,并在漫長的歲月中,通過我國西北地區逐漸傳入中亞和歐洲。
(單位: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