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報告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再次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文件指出,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最為突出。文件還規劃了三個發展目標: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黨中央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連續作出重大決策部署,這表明我國遼闊的鄉村即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春天。
結合當地實際做好頂層設計是關鍵之舉
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鄉村振興是一項事關農村長遠發展的戰略目標,我國農村地域遼闊,不同區域之間發展又極不平衡,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各地如何因地制宜,結合當地實際作好頂層設計是關鍵之舉,事關鄉村振興戰略的全局。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姜文來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我國地域廣闊,地區發展不平衡,鄉村振興戰略路徑要因地制宜地避免千村一面。
“鄉村振興要走綠色興農、質量興農和品牌興農之路,要防止盲目振興。要做好頂層設計,針對鄉村的具體情況尋找振興之路,不搞‘一刀切’。對于條件較好的鄉村要率先振興,對于條件稍差的鄉村創造條件振興,對于條件特別差的采取幫扶等措施走振興之路。”姜文來表示。
姜文來認為,東部地區較發達,基礎條件好,率先實現鄉村振興,為中國鄉村振興提供樣板和典范;中部地區經濟尚不發達,基礎相對薄弱,緊跟東部地區,努力實現鄉村振興;西部地區落后,基礎條件差,因地制宜地向鄉村振興邁進。一定要因地制宜,切忌好高騖遠,搞花架子,要在產業選擇上下好功夫,做好頂層設計,認真實施。
姜文來還強調,做好頂層設計一定要上下聯動,多聽取群眾的意見,發揮他們的智慧,切忌出臺“辦公室”振興方案。同時對振興過程進行跟蹤和評估,有好的經驗及時吸取,不好的地方及時糾正。既要重視鄉村振興,苦干實干加巧干,同時又要防止搞樣板工程。在考核過程中,將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重要的標準之一納入考核范圍。
對于如何因地制宜、做好頂層設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副巡視員、研究員秦中春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作了這樣的表述:新時期謀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全面總結本世紀以來特別是最近五年的“三農”工作和歷史性變革,系統分析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在農業領域、農村地區和農民群體中的具體體現,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按照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要求進行考慮設計,引入新思想、新手段和新平臺。
秦中春指出,在戰略目標上,重視不同區域鄉村發展的差異性,各地必須實行統籌規劃、分類推進,在糧食安全、產業效益、生態環境建設保護上進行合理選擇,講求因地制宜。
在戰略手段上,要重視打破歷史形成的鄉村發展低水平均衡狀態,把握人力、地權、資本和技術四個重點,引入先進要素。
在戰略保障上,重視拓寬鄉村建設發展主體,推進政府、市場和社會相結合,加強組織領導、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
“我國鄉村地域遼闊,鄉村類型多樣復雜,鄉村與鄉村之間差異很大。要以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為依據,推進鄉村多功能性建設和專業化發展,對鄉村進行分類,明確未來發展目標定位,實行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草則草、宜牧則牧、宜林則林、宜漁則漁、宜退則退、宜居則居。”秦中春說。
既要扎實推進又要敢于直面難題
我國農村普遍存在基礎設施落后、人才外流嚴重、人們觀念守舊、村級集體資產積累不足等問題,而鄉村振興是一個系統復雜的長期過程,在推進中可能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難題。
專家認為,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切忌急功近利、短期行為,更不能搞形象和樣板工程,搞運動式開發,既要腳踏實地、循序漸進,扎實地走好每一步和做好每件事,又要敢于直面難題,迎難而上,真正把鄉村振興戰略推向深處。
“對于鄉村振興而言,選擇什么樣的產業很關鍵,如何讓產業興旺是首要問題。”姜文來分析說,必須選擇有可持續性、有市場效益、對環境造成影響小的產業。現在我國鄉村也面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業雷同比較普遍,選擇一個好的產業是難題,也是一個很值得關注的問題。
姜文來還以東部鄉村發展為例說明選擇好產業的重要性,他說,我國東部一些發達地區在鄉村振興方面有值得借鑒的經驗和教訓。經驗就是有一定的產業支撐,這些產業都是比較賺錢的第二、第三產業,靠第一產業振興的尚不太多。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由于對生態環境保護重視不足,出現了鄉村比較富裕但環境比較差的情況,這是我們鄉村振興必須吸取的教訓。我們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要將瞄準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特色產業作為突破口,要在量和質上同時下功夫。
因此,姜文來提出,在鄉村發展過程中一定要將其做實,讓百姓真正地享受到鄉村振興的好處,避免走形式主義和形象工程。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將生態宜居作為一個重要目標,將生態環境建設作為重要內容來進行,提升資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而在秦中春看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主要途徑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和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各部門要有大手筆、抓細節、立高端和轉方式,解決目前“三農”發展面臨的瓶頸制約和一些地區歷史形成的低水平均衡狀態。
秦中春強調,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要登高望遠,能深謀遠慮,也要腳踏實地,直面現實難題,實行問題導向,把合理提出問題、準確界定問題、科學分析問題和有效解決問題作為考核標準,重視防范風險,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推進工作。
因此,秦中春建議,下一步要加強組織領導,明確目標任務,建立協調機構和責任機制,保障資源配備和工作投入,統籌做好跨時期工作、跨城鄉工作、跨村莊工作、跨部門工作、跨個人工作和跨政府工作,扎扎實實做成幾件大事,一件事接一件事地做好,切實解決重大問題。
同時,他還建議把鄉村建設發展的規劃布局做實、市場機制做實、服務中心做實、領導協調做實、組織創新做實、社會參與做實。在政府、市場和社會之間進行合作分工,引入條件、責權對等、全面規范、高效運行,組織各種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形成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