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56年來累計培育“中棉所”系列品種90多個
[人民日報]中棉所 創新撐起棉花“國家隊”
發布時間:2014-06-20
|來源: 《 人民日報 》2014年06月20日|作者:蔣建科
小麥喜獲豐收,綠油油的棉田里又傳來好消息:棉花科技也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其中超過1/4的棉花是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培育的品種,高峰時全國竟有一半是中棉所的品種。中棉所為我國棉花單產位于世界領先水平做出巨大貢獻,在農業科技創新的道路上樹起新的豐碑,無愧“國家隊”的光榮稱號。
創業創新并舉,新品種創造多個第一
“艱苦奮斗、甘于奉獻、勤于實踐、勇于創新”,走進河南省安陽市黃河大道上的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大門,對面的產業樓上,鐫刻著這幾個醒目的大字。
這就是我們的“中棉所精神”。我國棉花界目前唯一的院士、棉花所原所長喻樹迅研究員說,中棉所57年的歷史,既是一部創業史,更是一部創新史。
論創業,中棉所雖不像紅旗渠那樣驚心動魄,卻依然可歌可泣:新中國成立初期,棉花緊缺,農業部批準成立中棉所,時任農業部副部長的楊顯東帶隊考察選址。“1957年我從北京農業大學畢業后,就成了棉花所第一批科研人員,研究棉花呆在北京怎么能行?必須到農村去,到產區去,到棉花生產最需要的地方去。”80多歲高齡的蔣國柱研究員是當年考察組最年輕的成員,但回憶起當年的情形,蔣國柱老人仍然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
中棉所位于離安陽市區20多公里的白璧鎮大寒村,當時不通車,步行要走3個多小時。副所長侯志勇回憶說,有一次騎著自行車去安陽市開會,回來的時候下雨了,滿是泥濘的路自行車也騎不動了,只好扛著自行車走了好幾個小時。
論創新,中棉所56年來累計培育“中棉所”系列品種90多個,獲得省部級以上成果獎勵66項,其中國家級獎勵22項,包括一等獎4項、二等獎11項。據統計,僅在1990年至2010年,“中棉所”系列品種就累計推廣3.57億畝,占同期全國棉花種植總面積的26%,在糧棉油主要農作物中,同一單位品種在全國范圍如此長期、大面積推廣種植,絕無僅有。
還是讓我們看看中棉所聞名全國的幾個第一吧:“中棉所10”——我國第一個早熟棉花新品種,改變了黃淮棉區的棉花種植制度,為實現糧棉雙增產作出巨大貢獻。“中棉所12”——我國第一個高產、優質、抗病兼得的棉花新品種,1990年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是我國自育棉花品種中,推廣面積最大、種植時間最長、適應性最廣、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突出的品種。“中棉所28”——我國第一個雜交棉種,敲開了人工制種雜交棉在我國生產上利用的大門。“中棉所29”——我國第一個國審轉基因抗蟲雜交棉新品種,填補了當時我國棉花雜種一代利用的空白。“中棉所41”——我國第一個雙價轉基因抗蟲棉新品種,是我國轉基因抗蟲棉育種的重大突破。
唱響創新主旋律,占領科技制高點
作為唯一的國家級棉花專業科研機構,中棉所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堅持自主創新、協同創新、機制創新齊頭并進,唱響創新主旋律。
2007年12月,由中棉所牽頭,自籌經費數千萬元與美國農業部南方平原研究中心、華大基因合作,啟動了“棉花基因組計劃”,在國際上首次開展棉花全基因組測序。2012年8月,中棉所在國際上率先完成二倍體棉花(雷蒙德氏棉)全基因組遺傳圖譜(草圖)的繪制,該成果發表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2014年5月,亞洲棉全基因組測序組裝已全部完成,研究結果已在《自然遺傳學》在線發表,為我國在世界棉花基因組學研究方面占得先機,標志著我國棉花基因組學研究取得了國際領先的地位。
“一根筷子輕輕被折斷,十雙筷子牢牢抱成團”。面對國外抗蟲棉對我國棉花產業的嚴重沖擊,中棉所聯合國內多家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開展協同攻關。先后承接了上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30余家在基因挖掘和構建方面的優勢單位,聯合了湖北、新疆等全國11個主產省區在遺傳轉化、新品種培育、新材料創制等應用研究方面的優勢單位,通過科研合作、協同攻關,成功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雙價轉基因抗蟲棉“中棉所41”。“中棉所41”有力地促進了我國轉基因抗蟲棉新品種的培育,推動了我國棉種產業的快速發展,成為所校協同創新、聯合科技攻關的成功典范。
截至2012年,培育“中棉所”系列抗蟲棉品種42個,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億畝,約占國產抗蟲棉推廣總面積的1/3,在國產抗蟲棉市場占有率從1999年5%上升到2012年98%的過程中發揮了主導和引領作用。
以自主創新引領未來
近年來,由于投入大、比較效益低,長江流域、黃河流域棉區植棉面積持續萎縮,我國棉花產業受到新的挑戰。
中棉所的人發現,研究所周邊種的棉花越來越少了。當年我們離開北京來到這里,不就是因為這里是棉區、有棉花嗎?從喻樹迅院士手中接過所長接力棒的李付廣經過深思,把發展的目光投向更廣闊的領域,一個“東移、西進、北上”的戰略調整構想逐漸形成。
東移,在東部濱海鹽堿地上種棉花。棉花是唯一既抗旱又耐鹽堿的農作物。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有著廣大的鹽堿地,這些耕地不適宜發展糧食生產和經濟作物,卻適宜種植耐鹽堿的棉花品種,這樣既能保持我國棉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可以改善當地土壤條件。
西進,在新疆發展規模經營,提高棉花生產現代化程度。2013年8月底,新疆科研中心籌備推進工作組成立。2013年底至2014年初,“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棉花研究所石河子研究中心”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阿拉爾綜合試驗站”成立,共同促進棉花產業升級發展。
北上,讓內蒙古內陸旱區遍地棉花盛開。內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具有發展棉花生產的優勢和潛力。中棉所在當地的大面積試驗種植表明,籽棉產量達到523公斤,經濟效益是玉米的2至2.5倍。如果能在當地建成500萬畝的棉花產區,就相當于內地可以調減1000萬畝棉田發展糧食生產。
李付廣介紹未來我國棉花產業的新布局是:長江流域和黃淮海流域傳統棉區漸漸隱去,而在內蒙古阿拉善地區西引新疆,東連濱海,形成一個橫貫我國東西的狹長的棉花產業帶。這是一個極具創新的龐大構想,如果能夠實現,將對我國的耕地利用、糧食安全,以及棉花生產格局產生深遠和重大的影響。對于這個戰略調整,中棉所的科研人員有著足夠的信心。
“中國人能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也能解決自己的穿衣問題!” 喻樹迅院士的回答擲地有聲。
創業創新并舉,新品種創造多個第一
“艱苦奮斗、甘于奉獻、勤于實踐、勇于創新”,走進河南省安陽市黃河大道上的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大門,對面的產業樓上,鐫刻著這幾個醒目的大字。
這就是我們的“中棉所精神”。我國棉花界目前唯一的院士、棉花所原所長喻樹迅研究員說,中棉所57年的歷史,既是一部創業史,更是一部創新史。
論創業,中棉所雖不像紅旗渠那樣驚心動魄,卻依然可歌可泣:新中國成立初期,棉花緊缺,農業部批準成立中棉所,時任農業部副部長的楊顯東帶隊考察選址。“1957年我從北京農業大學畢業后,就成了棉花所第一批科研人員,研究棉花呆在北京怎么能行?必須到農村去,到產區去,到棉花生產最需要的地方去。”80多歲高齡的蔣國柱研究員是當年考察組最年輕的成員,但回憶起當年的情形,蔣國柱老人仍然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
中棉所位于離安陽市區20多公里的白璧鎮大寒村,當時不通車,步行要走3個多小時。副所長侯志勇回憶說,有一次騎著自行車去安陽市開會,回來的時候下雨了,滿是泥濘的路自行車也騎不動了,只好扛著自行車走了好幾個小時。
論創新,中棉所56年來累計培育“中棉所”系列品種90多個,獲得省部級以上成果獎勵66項,其中國家級獎勵22項,包括一等獎4項、二等獎11項。據統計,僅在1990年至2010年,“中棉所”系列品種就累計推廣3.57億畝,占同期全國棉花種植總面積的26%,在糧棉油主要農作物中,同一單位品種在全國范圍如此長期、大面積推廣種植,絕無僅有。
還是讓我們看看中棉所聞名全國的幾個第一吧:“中棉所10”——我國第一個早熟棉花新品種,改變了黃淮棉區的棉花種植制度,為實現糧棉雙增產作出巨大貢獻。“中棉所12”——我國第一個高產、優質、抗病兼得的棉花新品種,1990年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是我國自育棉花品種中,推廣面積最大、種植時間最長、適應性最廣、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突出的品種。“中棉所28”——我國第一個雜交棉種,敲開了人工制種雜交棉在我國生產上利用的大門。“中棉所29”——我國第一個國審轉基因抗蟲雜交棉新品種,填補了當時我國棉花雜種一代利用的空白。“中棉所41”——我國第一個雙價轉基因抗蟲棉新品種,是我國轉基因抗蟲棉育種的重大突破。
唱響創新主旋律,占領科技制高點
作為唯一的國家級棉花專業科研機構,中棉所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堅持自主創新、協同創新、機制創新齊頭并進,唱響創新主旋律。
2007年12月,由中棉所牽頭,自籌經費數千萬元與美國農業部南方平原研究中心、華大基因合作,啟動了“棉花基因組計劃”,在國際上首次開展棉花全基因組測序。2012年8月,中棉所在國際上率先完成二倍體棉花(雷蒙德氏棉)全基因組遺傳圖譜(草圖)的繪制,該成果發表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2014年5月,亞洲棉全基因組測序組裝已全部完成,研究結果已在《自然遺傳學》在線發表,為我國在世界棉花基因組學研究方面占得先機,標志著我國棉花基因組學研究取得了國際領先的地位。
“一根筷子輕輕被折斷,十雙筷子牢牢抱成團”。面對國外抗蟲棉對我國棉花產業的嚴重沖擊,中棉所聯合國內多家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開展協同攻關。先后承接了上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30余家在基因挖掘和構建方面的優勢單位,聯合了湖北、新疆等全國11個主產省區在遺傳轉化、新品種培育、新材料創制等應用研究方面的優勢單位,通過科研合作、協同攻關,成功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雙價轉基因抗蟲棉“中棉所41”。“中棉所41”有力地促進了我國轉基因抗蟲棉新品種的培育,推動了我國棉種產業的快速發展,成為所校協同創新、聯合科技攻關的成功典范。
截至2012年,培育“中棉所”系列抗蟲棉品種42個,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億畝,約占國產抗蟲棉推廣總面積的1/3,在國產抗蟲棉市場占有率從1999年5%上升到2012年98%的過程中發揮了主導和引領作用。
以自主創新引領未來
近年來,由于投入大、比較效益低,長江流域、黃河流域棉區植棉面積持續萎縮,我國棉花產業受到新的挑戰。
中棉所的人發現,研究所周邊種的棉花越來越少了。當年我們離開北京來到這里,不就是因為這里是棉區、有棉花嗎?從喻樹迅院士手中接過所長接力棒的李付廣經過深思,把發展的目光投向更廣闊的領域,一個“東移、西進、北上”的戰略調整構想逐漸形成。
東移,在東部濱海鹽堿地上種棉花。棉花是唯一既抗旱又耐鹽堿的農作物。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有著廣大的鹽堿地,這些耕地不適宜發展糧食生產和經濟作物,卻適宜種植耐鹽堿的棉花品種,這樣既能保持我國棉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可以改善當地土壤條件。
西進,在新疆發展規模經營,提高棉花生產現代化程度。2013年8月底,新疆科研中心籌備推進工作組成立。2013年底至2014年初,“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棉花研究所石河子研究中心”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阿拉爾綜合試驗站”成立,共同促進棉花產業升級發展。
北上,讓內蒙古內陸旱區遍地棉花盛開。內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具有發展棉花生產的優勢和潛力。中棉所在當地的大面積試驗種植表明,籽棉產量達到523公斤,經濟效益是玉米的2至2.5倍。如果能在當地建成500萬畝的棉花產區,就相當于內地可以調減1000萬畝棉田發展糧食生產。
李付廣介紹未來我國棉花產業的新布局是:長江流域和黃淮海流域傳統棉區漸漸隱去,而在內蒙古阿拉善地區西引新疆,東連濱海,形成一個橫貫我國東西的狹長的棉花產業帶。這是一個極具創新的龐大構想,如果能夠實現,將對我國的耕地利用、糧食安全,以及棉花生產格局產生深遠和重大的影響。對于這個戰略調整,中棉所的科研人員有著足夠的信心。
“中國人能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也能解決自己的穿衣問題!” 喻樹迅院士的回答擲地有聲。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