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其中,著重強調“發展設施農業”,并首次明確提出要“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這是黨中央對貫徹落實大食物觀提出的新要求,是將大食物觀從發展思想、行動原則,轉化為具體的發展戰略、行動方案。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上,強調大食物觀,體現了黨中央堅持人民至上、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初心,更體現了以食物保供打牢農業強國根基、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決心。
一、深刻把握大食物觀的內涵
縱觀全球,凡是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沒有一個不是較好解決了食物保供問題。從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到2016年“樹立大食物觀”首次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再到2022年正式寫入黨的二十大報告,“大食物觀”逐漸走入頂層政策體系。黨中央從更高層面重視食物保供,體現了中國快速發展進入更高階段后人民生活、國家治理的新需求,順應了客觀經濟社會發展規律。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大食物觀的新部署,是對以往大食物觀闡述內容的進一步拓展,是在新發展階段下,對食物穩產保供要求的進一步深化。
大食物觀,立足點是糧食安全。中國語境下“糧食”的內涵在拓展,早在1990年《擺脫貧困》一書就提及“現在講的糧食即食物,大糧食觀念替代了以糧為綱的舊觀念”。在大食物觀下,糧食是基礎。“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沒有糧食安全,食物穩產保供也無從談起。糧食是食物系統的根基,不僅包含居民基礎消費的口糧作物,而且包括動物性食品生產必需的谷物。糧食供應決定整個食物系統的結構平衡與運行穩定,也決定極端情況下食物系統的戰略回旋能力。一旦糧食生產滑坡、供應趨緊,將會動搖整個食物保供體系,“必須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落實大食物觀,絕不能降低糧食生產指標、放松耕地利用紅線、減少涉糧政策資金投入。當前我國糧食偏緊格局未根本改變,未來需求增加、約束收緊、變數增多,糧食安全這根弦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
大食物觀,出發點是滿足大國居民食物需要。要充分認識到大食物觀是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出發點,對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進一步升級,不僅要讓群眾吃得飽,更要吃得好、吃得營養健康。我國是人口大國和食物消費大國,全國十四億多人每天一張嘴就消耗70萬噸糧、9.8萬噸油、192萬噸菜和23萬噸肉,滿足如此體量巨大的食物需要,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根據班尼特定律,隨著收入增加,人們對米面等淀粉類主食的消費逐步減少,但對營養豐富的肉類、蔬菜、水果的消費會大幅提高。我國即將邁過高收入國家門檻,未來消費結構升級將加速,優質蛋白、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等重要營養素需求也將快速增加。口糧消費已在達峰前后,肉蛋奶、果蔬等食物消費仍在上漲,未來食物供應數量和結構都面臨較大壓力。建設農業強國,必然要求我國要有能力依靠自己解決大規模、多樣化的食物需求,這就需要“既保食物數量,也保多樣、保質量”。
大食物觀,切入點是農業資源永續利用和保護。要明確大食物觀背后的大資源觀,突出強調在持續理念基礎上合理利用國土資源,實現多元化食物供給,給耕地、水資源釋壓。我國食物生產主要依靠平原農業,但人均耕地面積、人均水資源分別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7.7%、25%,每公頃耕地所占有的徑流量也僅為全球均值的80%。過去長時間、高強度、單一化的開發,使得部分地區農業資源環境面臨透支風險。不論是從緩解平原農業生態壓力的角度,還是從實現多樣化供給的角度,都需要盡快開發食物供應新的增長空間。大食物觀明確,將食物生產的資源開發方式從耕地向大國土拓展,食物保供從單一生產向多元供給轉變,“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
大食物觀,落腳點是增強食物供應體系韌性。樹立大食物觀背后的深層含義,是依托我國農業資源稟賦多元優勢,建成強勁有韌性的食物供應體系,以應對日益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保供,從來就不僅僅是農業產業內部的問題,而是關乎經濟社會行穩致遠的重大戰略問題。在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上,我國發展面臨的不確定因素增多,遭遇極限施壓的可能性增大。建立多元化的食物供給體系,通過食物類別、區域分布、生產模式等的多樣化,分散風險、化整為零、減輕沖擊強度,可以提高食物供應體系的韌性,為經濟社會發展贏得回旋余地。我國幅員遼闊,不同的氣候、地貌、水文等條件造就了豐富的食物生產業態。樹立大食物觀要充分挖掘我國多元化的農業資源稟賦,塑造多元化的食物生產供應體系,更好地實現“以穩產保供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二、新時代我國食物穩產保供狀況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食物生產供應,政策體系、技術研發體系逐漸完善,主要食物數量充足、品類豐富,居民膳食結構逐步優化,營養狀況明顯改善。
政策和技術體系完備。我國一直重視食物穩產保供,在黨中央明確提出樹立大食物觀以前,保障大食物的觀念已長期暗含在政策實踐中,形成比較完備的政策系統。除高度重視糧食以外,早在1988年原農業部就提出建設“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十八大以來不斷壓實責任,有效確保了全國肉蛋奶蔬菜等副食品生產供應。十年來,發改委、農業農村部、商務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等部委,陸續出臺關于食物保供的法律法規;發布種植業、畜牧、林業草原、海洋經濟等領域發展規劃;安排中央財政專項投入重點領域,開展農業支持保護、重點作物綠色高質高效行動、推進奶業振興、肉牛肉羊增量提質行動、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等。始終把農業科技擺在突出重要位置,持續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應用,組織開展重大技術攻關、種質資源保護、畜牧良種推廣等。形成綜合性的全國產業技術體系,專家團隊長期深耕數十個重點食物品類,有力服務食物保供宏觀戰略目標。但目前除糧食外,其他食物保供政策、主管部門比較分散,尚未形成全品類、全鏈條、共管理的頂層政策框架。
食物穩產保供能力突出。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產量穩定在1.2萬億斤以上,其中連續七年超過1.3萬億斤,口糧自給率穩定在100%以上,2021年糧食產量達到6.83億噸,比2012年增加7062萬噸,人均糧食占有量為483公斤。2021年肉類產量為8990萬噸,比2012年增加519萬噸,其中:豬肉產量常年在5400萬噸左右,自給率在97%以上;禽肉2021年2380萬噸,常年保持產大于需;牛羊肉產量2021年1212萬噸,比2012年增加192萬噸。水產品2021年產量為6464萬噸,比2012年增加962萬噸,國內供給完全有保障。我國是最大的蔬菜、水果生產國,2021年產量分別為7.75億噸、3億噸,比2012年增加1.59億噸、7879萬噸。我國糧食保供基礎扎實,食物供給能力顯著增強、品種更加豐富多樣。目前人均每日能量供給量達到3400千卡,能夠滿足居民營養健康需求。但目前生產結構與消費需求不完全匹配,飼用谷物、蛋白質進口增加,食物損耗浪費狀況也不容忽視。
國土資源利用方式多樣。我國食物生產主要依靠耕地資源,全國耕地面積19.18億畝,且耕地利用強度較大,復種指數達到1.3,部分地區甚至高達3.0以上。除耕地以外,目前其他國土資源也在食物多元供給上發揮重要作用。我國森林面積2.20億公頃,2021年經濟林種植面積超過4000萬公頃,食物產出量超過2億噸。其中水果產量占比最大、為81.6%,干果和木本油料分別占6.2%、4.0%。草原是我國面積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是畜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全國草原面積為39.68億畝,每年產出肉類296萬噸、原奶1140萬噸。我國水產產出大致分為養殖和捕撈兩類,其中養殖產品產量占比高達80.6%。2021年全國水產養殖面積7009.38千公頃,其中淡水養殖、海水養殖面積分別為占71.1%、28.9%,共產出5394.41萬噸水產品;國內捕撈產量共計1071.24萬噸,淡水、海洋捕撈量分別為119.78萬噸、951.46萬噸。但除耕地以外,其他國土資源的利用程度還比較低、開發方式比較粗放、技術儲備比較薄弱,離真正替代平原農業、實現穩產保供還有差距。
食物生產技術比較先進。十年來我國食物生產科技研發取得長足進步,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水稻、小麥種子自主率達100%,玉米、大豆等種源立足國內有保障,雜交水稻育種技術水平世界領先。畜禽養殖自主創新能力穩步提升,良種供給能力顯著增強,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養殖水平提高。目前在畜禽種業研發領域,逐漸打破瘦肉型白羽肉鴨原種、白羽肉雞自主品種等多個國外壟斷領域。水產養殖方面,以“耕海1號”海洋牧場綜合體為代表的先進生產技術,可實現生產全過程智能化控制,推動海洋漁業轉型升級。全國設施農業規模穩步增加,居世界第一,占全球總面積的80%以上。其中日光溫室為我國獨創,促進設施農業技術向綠色高效、節能減排轉變。此外在生物合成蛋白、人工合成淀粉等前沿尖端技術,也取得突破性進展。我國在食物生產的常規技術、前沿技術方面有比較堅實的基礎,但在個別品種上還存在短板、科技成果轉化空間還較大。
三、加快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要將我國多元化的資源稟賦優勢、食物生產模式、政策管理制度、科技研發力量,整合并塑造成為多元化食物供給的強大合力,貫徹落實好大食物觀,還需要系統謀劃和設計,加快補足政策、技術、產業短板。
在政策端,完善多元化食物供給的政策體系。食物供給保障在制度設計上需要系統思維,在具體措施上要明確優先序。根據大食物觀的要求,將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進一步升級為食物保供戰略,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放在一個框架下進行頂層設計,出臺總領性、體系化的政策措施,搭建部門間協調配合的工作機制,確保大食物觀能切實落地。堅持將糧食安全作為食物政策體系的首要任務,同時處理好與其他食物的關系。把種植業、畜牧、林業草原、海洋經濟等發展規劃落實到位,以農業支持保護、推進奶業振興、肉牛肉羊增量提質行動等重點項目為依托,加快補齊全產業鏈短板,完善各食物品類的制度設計。開展食物需求端管理,盡快明晰管理對象、管理目標、管理部門和管理辦法,并建立與穩產保供相對應、相協同的大國食物治理體系。
在供給端,加快研究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路徑。從以平原農業為主轉向綜合利用國土資源,是一個長期、系統和復雜過程。切勿盲目求成、急于開發,要科學制定綜合開發規劃,經第三方專家論證通過。全面摸清資源底數,掌握森林、草原、水域等國土資源分布、特征和利用狀況,建立集資源分布、技術儲備、市場信息為一體的基礎數據庫。依托數據庫開展食物供給潛力評估,結合資源存量、技術可行性和生態保護要求,在做好現有“三區三線”劃定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劃定禁止開發、可開發、可提升三類空間,明確開發重點區域和優先序。補齊基礎研究短板,加強鹽堿地改良利用、山地農機裝備、深海養殖技術等重點領域研究,形成資源利用、種質創新、綠色生產技術等綜合開發技術方案。
在需求端,有效合理引導居民食物消費。做好食物生產消費數據統計工作,統一食物生產和消費統計口徑,建立專門的食物供需數據統計數據庫,摸清食物供需底數。定期開展居民營養狀況調查,準確掌握居民營養和膳食習慣中的突出問題、動態變化。加快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相關內容,推動《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落地,推進健康中國合理膳食行動、國民營養計劃。加強健康教育、膳食習慣培養,倡導“三減三健”。繼續落實好農村地區營養午餐計劃,針對營養問題突出的重點人群、重點區域,實施綜合干預措施。堅決貫徹落實《反食品浪費法》,將節糧減損擴展到整個食物,科學減少產后環節損耗,推動消費觀念和習慣轉變,拓大拓寬“無形良田”。
在技術端,推動核心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兼顧常規農業技術和新興生物技術、國土利用與生物合成,加強食物生產方式的創新,把技術創新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大力推進設施農業發展,根據現有資源稟賦、產業基礎、技術條件,謀劃未來我國設施農業發展路徑,出臺全國層面的設施農業發展規劃;多學科交叉、協同推進設施農業裝備、技術和品種創新的研發,提高設施農業單位產出;加大政策傾斜、資金投入,合理規劃用地,引導市場資源流入設施農業開發,培育設施農業領域的社會化服務主體,激發市場活力。實施食物育種專項,開展關鍵核心基礎攻關,促進生產技術提升。依托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體系,挖掘植物、動物、微生物未利用種質的供能、供蛋白潛力,拓展食物來源新的科技空間。在保證傳統農業產能的前提下,加大生物合成和人工合成等新興技術的研發力度,搶占前沿技術高地,加快利用生物技術開展食用蛋白、食用淀粉、飼用替代產品的研發,推動新食品制造產業發展。
作者:普蓂喆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