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糧南運”的實質是從缺水的北方調水給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南方
歷史上,南方在我國糧食生產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素有“湖廣熟,天下足”之說,從而形成“南糧北運”的糧食生產與消費格局。之所以形成這種“南糧北運”的格局,是與我國廣大南方地區光溫水資源較豐富、單產潛力高、一年多熟多收有關,這種格局也基本符合自然生態與人工生態相匹配原則。
但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種歷史格局發生了重大改變。南方地區(長江、淮河以南地區)由原來糧食凈調出轉變為凈調入區域;而北方地區(長江、淮河以北地區)由糧食生產凈調入轉變為凈調出區域,形成了“北糧南運”新格局。這種南、北方區域糧食調運格局的改變,對穩定與提高我國整體糧食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北方水資源安全,無疑會產生諸多不利影響。因此,調整我國南北方糧食生產與布局,將有利于穩定與提高我國整體糧食生產能力,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及抵御北方旱災有決定性意義。
首先,我國南北方水土資源匹配極為不協調。南方占水資源總量的80%,但耕地面積僅占40%;北方擁有耕地面積總量的60%,而水資源僅占20%。其次,從糧食總產量來看,2005年北方和南方分別為2.45億噸和2.39億噸,且近5年北方糧食總產量均大于南方。另據吳普特等統計,1990~2008年間,從北方地區調入南方地區的糧食總量年均2689萬噸,約占北方地區歷年糧食產量均值的12%。即北方地區在水資源量占全國20%的情況下,不僅要滿足本地區糧食需求,同時還承擔著向占水資源總量80%的南方地區提供糧食。
糧食生產需要消耗大量水資源,大量生產與試驗研究結果表明,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的水分生產效率在南、北方基本相同,即每生產1千克糧食需要消耗1方左右水。據吳普特等計算,因連年“北糧南運”,在1990~2008年間,相當于平均每年從缺水的北方調出約234億方的水量,給水資源相對富裕的南方,且其水調出量呈持續增加態勢,年均增幅約20億方。進入21世紀以來,其水調出量基本呈直線上升趨勢,年均增幅約48億方,2008年達到1990年以來的最大值523億方。
長期維持“北糧南運”將不利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加重北方地區水危機
造成“北糧南運”現實的因素很多,主要是由于南方經濟發達地區二、三產業發展較快,種糧效益低,農民種糧積極性下降所致。但糧食生產不僅僅是經濟問題,它還關系到國家政治安全和生態安全。
目前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已十分尖銳,如果未來糧食生產總量的格局不發生根本性變化,那么,今后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將更加尖銳,水資源短缺對糧食生產的制約作用將更加顯著。我們在華北地區的研究結果表明, 在目前管理方式下,維持小麥玉米一年兩熟年畝產800公斤水平,每年平均需要補充灌水量為221~254方,導致地下水位每兩年下降1米。長此以往,一旦持續干旱造成旱災,北方糧食生產的安全性能下降,“北糧南運”也勢必難以為繼,屆時甚至可能由水危機等生態問題影響到國家安全。
實施糧食生產“南擴北壓”戰略符合國家糧食安全和水資源安全的需要
首先,考慮到南方復種潛力高于北方的實際,通過實施糧食生產“南擴北壓”的格局調整,提高復種指數,擴大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提高南方糧食生產量,既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需要,也能發揮南方水資源豐富的優勢。只要國家注重南方農業生產條件改善,在水利建設上作必要的投入,就近利用南方豐富的水資源,遠比把北調之水用于糧食生產要實惠得多。
其次,從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高度,應著重從區域布局與種植制度方面,考慮加大南方的糧食生產能力與糧食自給自足能力,發揮其年積溫較高、作物生育期長的優勢。例如可以在穩定目前南方雙季稻種植面積的同時,將1998~2006年間2500萬余畝的雙季稻改為單季稻重新恢復過來;采取行政措施,杜絕南方撂荒地;適度開發利用南方16省區2億多畝冬閑田種植冬季作物。通過上述途徑,既可以大幅度提高南方糧食生產能力與糧食自給自足能力,又可以減輕北方的糧食生產壓力。
再次,有關研究表明,目前我國13個糧食主產省份面臨的旱災風險壓力均較大。從分布來看,東北部和中部黃淮海地區以高、中風險為主。從近期來看,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已經持續30多年的華北地區干旱問題在未來10多年內仍不會有緩解跡象。
具體來講,對北方尤其是華北嚴重干旱缺水區,要積極對現有農業種植結構和品種布局進行重新規劃,盡可能降低高耗水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抗旱節水型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適度壓縮復種指數。譬如可以探討由原來的冬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方式,改為冬小麥—夏玉米—春玉米兩年三熟方式,這可能是目前改變該區域水資源危機出現惡性循環的根本性措施。
在上述高、中旱災風險壓力下,如若將至2020年我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任務的65%繼續交給北方地區來承擔,除非抗旱節水技術有較大提高,否則這必將給水資源占全國總量不到20%的北方地區增加更大壓力。長此以往,不但北方主要產糧區水資源難以保障,也必將影響到國家整體糧食安全。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 逄煥成 李玉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