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蜂產品雖然不是生活必需品,但是人民美好生活的表征品。”在7月26日舉行的“全國成熟蜂蜜高效生產現場觀摩會”和“成熟蜂蜜專項技術交流會”上,中國農科院蜜蜂研究所所長彭文君表示,我國的蜂產業亟須來一場“甜蜜蝶變”。
彭文君介紹,所謂成熟蜂蜜,是指蜜蜂采集植物的花蜜、蜜露或甘露,與蜜蜂自身分泌物混合后,經蜜蜂充分釀造而成的天然甜物質,蜜蜂將其存儲在蜂巢的蜂房中,用蜂蠟將其密封,封了蠟蓋的蜂蜜在蜂房內繼續轉化,使其水分達到18%以下,蔗糖含量5%以下,在常溫、避光、干燥環境及密封容器中保質期內不發酵變質的純天然蜂蜜。
此前,我國普遍采用“兩箱體、勤取蜜、取稀蜜、后濃縮”的傳統蜜蜂飼養方法及蜂蜜生產加工方法,生產出的蜂蜜產量低、質量差,蜂蜜的營養價值得不到充分體現,養蜂者的收入上不去。這也導致我國雖然是養蜂大國,但不是養蜂強國。
為了改變這一情況,中國農科院蜜蜂所聯合相關單位在優質成熟蜂蜜高效生產、精準判別和營養評價等方面突破了多項技術瓶頸,顛覆了過去“先取稀蜜后濃縮”的生產模式,創立了“強群多箱體成熟蜜高效生產技術”體系,填補了我國成熟蜂蜜生產技術空白。
中國農科院蜜蜂研究所副所長吳黎明介紹,“采用多箱體成熟蜂蜜生產技術,在流蜜期來臨前通過原群繁殖或合并、整合蜂群,形成16足框以上超大采蜜群勢,有效解決了傳統養蜂的問題。”
以今年北京密云地區為例,在荊條蜜花期連續陰雨的情況下,示范蜂場封蓋成熟蜂蜜產量依然達到每群50kg以上,高于同樣環境條件下常規蜂群非成熟蜂蜜產量的兩倍,在提高蜂群蜂蜜產量的同時,也大幅提升了蜂蜜質量。
活動現場,蜂業專家還就成熟蜂蜜功能分析與評價、高效生產加工屏障及解決方案、成熟蜜高效生產技術和鑒別方法、相關標準立項和制定等方面展開分享交流。(光明網記者宋雅娟 肖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