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重大任務局主辦、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承辦的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支撐鄉村發展報告會在北京舉行。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葉玉江介紹,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國農科院錨定科技強國、農業強國建設目標,通過實施“舉院抓大事”改革,將“鄉村發展”列為全院六件大事之一,組建了重大任務局,并建設了七大區域中心,致力于服務區域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同時,中國農科院還成立了中國農業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農科院鄉村振興學院等智庫機構,為“三農”決策提供有力支撐。在學科建設方面,中國農科院成立了11大學科集群,推動各研究所布局鄉村發展,全院34個研究所中有20多個涉及鄉村發展,70%的研究所設置了產業經濟或鄉村發展團隊。
在科研體系構建上,中國農科院完善了有組織的科研體系。在基礎研究方面,成立了十大基礎科學中心;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方面,布局了鄉村產業振興、鄉村建設與治理等十大科技攻關行動;在成果轉化方面,組建了18個產業專家團,5000余人次奔赴27個省開展下沉一線包省包片行動、“田間課堂”等科技幫扶服務。
葉玉江在報告中還詳細闡述了中國農科院在科技支撐鄉村發展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在糧食生產方面,中國農科院選育了一批優質高產品種,如超級早稻“中嘉早17”、耐熱高產抗病小麥“中麥895”等,突破了“藏糧于地”關鍵技術,支撐了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創建了南方低產水稻土改良與地力提升技術體系,實現了良好的增產效果。
在推進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方面,中國農科院打破了國外核心種源控制,培育出白羽肉雞新品種“廣明2號”、肉牛新品種“華西牛”等,并在疫病防控、檢測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如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技術國內外應用3000多億羽份,黃曲霉毒素高靈敏檢測技術檢測靈敏度提高10倍,檢出率提高50%。
在支撐農業特色產業方面,中國農科院培育了“中甘”系列甘藍品種、“中農金輝”系列油桃品種等,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撐。此外,中國農科院還支撐了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牽頭編寫了《農村廁所糞污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指南》等,并在全國多個省份進行應用示范。
在接續推進全面脫貧、防止返貧與鄉村振興方面,中國農科院開展了三類區域幫扶,派專家、送技術、出主意、做示范、搞培訓,科技幫扶“三區三州”深度貧困縣89個,整縣制開展11個鄉村振興示范縣以及有關部委11個重點幫扶縣的科技幫扶工作。
在支撐制定“三農”政策方面,中國農科院發布了《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等十大智庫報告,形成了糧食安全、農民收入、村莊基礎設施等各個方面的咨詢建議,為“三農”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撐。
會議期間,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尹昌斌研究員發布了《糧食產能提升研究報告2024:基于新一輪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報告指出面對復雜多樣的糧食安全新形勢,亟需立足全局,抓住增產和減損兩個要點,各領域、各環節、多主體協同發力,拓寬糧食產能提升渠道,明確糧食產能提升路徑,深挖糧食產能提升潛力。報告提出了耕地高效利用增產能、空間布局優化提產能、自然災害防控穩產能和收儲加工減損保產能等具體方案,并篩選出了四種典型增產模式進行評價。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王國剛研究員發布了《中國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研究報告2024》。報告闡釋了鄉村特色產業的內涵特性與范圍,系統評價了我國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水平與短板,并提出了以集群化、全鏈化為出發點,推動鄉村特色產業“節本提效、延鏈增值”等對策建議。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陳靜研究員發布了《中國農村現代生活條件研究報告2024》。報告解析了“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內涵要義,構建了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評價指標體系,并對全國各省(市)農村現代生活條件進行了水平測度,提出了對標2035年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對策建議。
“科技支撐鄉村發展,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必然要求。”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楊振海強調,中國農科院要深化對科技支撐鄉村發展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準確把握科技支撐鄉村發展的任務方向,扎實做好各項工作。全院上下要緊密圍繞農業農村中心工作,全面加強有組織科研創新體系建設,加快推進需求迫切的重點工作,力爭盡快產出一大批重量級科技創新成果,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貢獻更多農科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