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是我國糧食主產區,小麥常年播種面積約8500萬畝,總產量3800萬噸,位列全國第一。當前,正值河南省小麥春季管理的關鍵時期,2025年 3月6日,由河南省農業農村廳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原研究中心聯合主辦、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和中國作物學會小麥專業委員會協辦的小麥大面積單產提升春季管理暨現場觀摩研討會在河南省新鄉市召開。
會上,河南農業大學教授、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和防災減災專家指導組顧問郭天財指出,今年小麥生產形勢總體較好,整地播種基礎扎實,出苗質量高,越冬苗情良好,春節前后的寒潮雨雪天氣有效緩解了旱情,抑制了旺長,有利于麥苗穩健生長。然而,也存在冬前旺長苗比例高、麥苗帶綠越冬比例小、春季凍害和后期倒伏早衰風險大等問題。針對今年小麥苗情、土壤墑情、病蟲草情和氣候變化特點,春季麥田管理應以控旺長、防凍害、防干旱、防病蟲草為重點,同時促進苗情轉化升級、分蘗成穗和穗花發育。具體措施包括早春鎮壓以控旺抗旱防凍防倒、因苗分類進行肥水管理、主動預防“倒春寒”、精準防治病蟲草害,確保麥苗穩健生長,培育健壯個體,構建合理群體結構,為豐產打下堅實基礎。
會上,多位專家學者也一致表示,糧食作物產能提升的主要途徑是提高大面積單產水平,而大面積單產提升工程的實施,集成推廣良田、良種、良法、良機是關鍵。而良田、良種、良法、良機的集成應用更需要進一步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條件建設,拓展基層農技人員的推廣能力,在小麥播種,越冬、返青、抽穗、灌漿及收獲等生產管理關鍵節點,在核心示范基地開展“田間課堂”等多種形式的交流、觀摩和培訓,用田間鮮活的示例,滿足技術用戶“眼見為實”的現實需求。
據了解,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原研究中心作為早期入駐中原農谷的國家級科研機構之一,集成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優勢力量,從作物科學研究所、植物保護研究所等研究所引入了12支高水平科研團隊,積極開展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推廣工作。該中心承擔了2024年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試點任務,通過與河南省各級農技推廣部門的聯合,在河南省選取6個省級科研和推廣單位,14個市級推廣單位、24個縣級農技推廣單位,以農業社會化服務公司、涉農業企業、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新型經營主體等作為新型農業科技示范主體,通過與河南各省級和縣級農技推廣系統有機結合,密切合作,構建了院地協同、三位一體的農技推廣新模式,成效顯著。通過選擇科技意識較強,并有種植經驗的大戶開展技術培訓、現場觀摩和宣傳,推動品種、栽培管理技術、藥劑防控新產品、新型農機具等新成果應用,輻射帶動周邊農戶,有效解決農技推廣中缺乏技術和人才支撐的難題,體現了現代農技推廣體系對持續強化小麥產業競爭力的科技支撐能力建設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