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8年,選用國家作物種質庫中唯一一份易脫殼材料,中國農科院作科所聯合國內多家單位,育成高產、廣適、易脫殼的苦蕎新品種。近日,該品種正式完成成果轉化。
新品種“中蕎121”。中國農科院作科所供圖
蕎麥起源于我國,具有降血脂和抗血栓等較高保健價值,是一些高海拔冷涼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對于區域特色產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國蕎麥常年栽培面積穩定在1500萬畝,年均總產量超過120萬噸,占全世界的40%,已形成規模化的產業集群,產值規模達千億。
傳統的蕎麥品種不易脫殼,這成為產業發展的難點之一。據了解,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周美亮團隊聯合國內多家單位,利用多種蕎麥種質資源,其中包括國家種質庫中唯一一份具有易脫殼性狀的種質資源,歷時8年,育成新品種“中蕎121”,具有高產、廣適的特點,并融合了當前蕎麥品種缺乏且產業急需的易脫殼特性。該品種無須高溫蒸煮脫殼,可以最大保留苦蕎的營養價值,有利于推動苦蕎全谷物加工利用。
中國農科院作科所所長周文彬表示,“中蕎121”是面向蕎麥產業急需的突破性易脫殼品種,是我國蕎麥產業發展的又一個里程碑,也是產學研深度融合的一個成功案例。
新品種落地轉化將有助于延長蕎麥產業鏈,推動“小雜糧”長成大產業。中國農科院作科所供圖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認為,農作物的易脫殼性狀是在漫長的農耕歷史中經歷人工馴化的結果,該品種的育成實際上加速了蕎麥人工馴化的進程。該品種的落地轉化將有助于延長蕎麥產業鏈,拓寬消費場景,推動“小雜糧”長成大產業。
中國農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曹永生也表示,蕎麥作為特色產業,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鄉村振興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