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事關廣大農民根本福祉,事關農村社會文明和諧,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的質量與成色。為發揮科技支撐與引領作用,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和農村人居環境改善。2020年6月5日-6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主辦,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等承辦的農業綠色發展戰略暨首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學術交流會在北京召開,會議采用網絡視頻和現場會議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中國農科院副院長萬建民院士在致辭中說,近年來,中國農科院在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和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方面開展的系列工作和成效,聚焦耕地質量提升、控水提質增效、化肥農藥減施、抗生素減量以及秸稈、畜禽糞污和農膜資源化利用等重點領域,集中優勢力量開展持續攻關,力爭取得重大突破。他強調在新形勢下,國家對農業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研工作者要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持續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和農村人居環境改善領域的理論方法創新、關鍵技術突破、產品裝備研發和應用模式推廣,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美麗做出應有的貢獻。
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李偉國司長介紹說,近年來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面推開、進展良好,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效,截至2019年底,全國90%以上的村莊開展了清潔行動,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60%,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已覆蓋全國84%以上的行政村,近30%的農戶生活污水得到有效管控。他同時也指出了目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推進中還存在技術和人才支撐不足等一些突出的困難問題,亟需科研單位等社會各界力量聯合攻關、協同創新、推動解決。
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鄒首民司長介紹了水體污染重大專項在農業農村環境治理方面做出的系列工作,并提出三點希望:一是加強水體污染重大專項標志性成果的總結凝練,梳理原有成果,突出增量,推廣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技術模式;二是加強成果推廣和應用,特別在技術應用最后一公里這一短板有所突破;三是對未來“十四五”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規劃編制提供技術支撐。
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趙立欣所長以“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科技創新探索與設計”做了主題報告。報告回顧了我國農業綠色發展開展的相關科技創新工作,提出了農業綠色發展科技創新的總體思路、目標和重點任務,并提出了設立科技重大專項、搭建聯合攻關平臺、開展監測與考核評價以及創設科技創新激勵政策等四項建議。
農業農村部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何斌副司長從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性、政府引導和農民主體關系、立足農村實際因地制宜、統籌農業農村生產生活、規劃引領持續推進、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和促進社會事業的整體協調發展等方面介紹了如何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改善農村人居水平。
會議特別邀請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院士、貴州大學宋寶安院士、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吳豐昌院士、中國農科院梅旭榮副院長分別以“農業綠色發展的挑戰與途徑”、“綠色農藥創新與發展”、“節水農業發展現狀與趨勢展望”和“我國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制修訂初步研究”為題作了特邀報告。來自中科院、中國環科院、同濟大學、東南大學、浙江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韓國首爾大學、中國農科院相關研究所、有關企業等30位專家圍繞水、土、微生物資源利用,產地環境保護、綠色投入品創制、農業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村改廁、生活污水與生活垃圾處理、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農村飲用水安全保障、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政策管理以及流域尺度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等方面做了精彩的報告,充分展示了我國近年來在農業綠色發展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為相關技術研發及管理模式提供了交流探討的平臺。來自政府、科研、高校、企業等350余人視頻參會。
此次會議是中國農科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賀信三周年指示精神系列學術活動之一,是凝心聚力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重要舉措,既是對現有工作的總結和梳理,也是對未來發展的探討和展望。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使命艱巨而光榮,任重而道遠,需要政府、科研、高校、推廣單位和企業等多方面、多層次的精誠合作,要根據農業、農村、農民特點,加強頂層設計與規劃引領,針對重點領域的瓶頸問題開展技術攻關,制定因地制宜的技術方案,創新保障機制,爭取多方投入,推動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