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興是民族興的基礎與保障。“碳達峰、碳中和”不僅是中華民族對全世界的莊嚴承諾,更是全面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靈魂所在。中國畜牧業正面臨穩產保供的艱巨任務、資源環境趨緊的嚴峻約束,構建低碳發展長效機制將是協調動物蛋白供給目標和資源環境保護需要的關鍵。
轉型畜牧業認知理念
畜牧業起源于原始漁獵文明,成型發展于古代農耕文明,繁榮興盛于近現代工業文明,轉型調整于當代生態文明。可以從兩個層面認知畜牧業:狹義畜牧業僅包括植物能到動物能轉換的動物生產過程;廣義畜牧業在動物生產層的基礎上向前延伸至生產并提供畜牧業所需植物能的前畜牧植物生產層,向后延伸至把動物轉換為可消費動物產品的后畜牧加工生產層,是涵蓋動物生產及與之相關的植物生產、產品運輸加工等整個環節的產業部門,更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生態、生產系統的有機融合,兼具生態、經濟和社會屬性。
新時代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需要加快傳統狹義畜牧業概念認知轉型現代廣義畜牧業,這要求我們從生態生產視角審視畜牧業。跳出單一動物養殖的思維局限,充分認識前后生產環節在整個畜牧鏈中的作用和緊密聯系,徹底打破“資源—環境—畜牧業”割裂化的思維模式,建設糧草水土資源環境與動物養殖相協調的生態生產型畜牧體系。以此指導畜牧業發展,有助于從根本上解決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畜牧業面源污染等難題,充分認識畜牧業系統內部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這也為畜牧業系統內部的最大碳中和提供了可能。
關注碳排來源與碳匯空間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估算,畜牧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全球總排放的18%,屬于龐大的碳排放系統。碳源主要來自作物生產環節的化肥、農藥和能源投入,養殖環節的腸胃發酵、糞污管理和養殖場所能源消耗,加工生產環節的運輸能耗、屠宰加工能耗和儲存能耗,其中養殖環節的碳排放約占總排放的80%以上;碳匯主要來自作物生產環節的植物光合作用。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需要從碳源碳匯雙側發力,碳源方面注重以科技創新驅動碳排放效率提升;碳匯方面注重種養結合、農牧循環,深挖草地固碳潛力,著力打造“糧—牧”或“草—牧”一體化的生態生產模式,借助改良天然草原、擴大人工種草、建設環養殖場林田網絡等方式擴大碳匯儲備空間,最大限度把碳排放留在畜牧系統內部以實現最優碳中和。
未來幾年的中國人口規模仍將保持增長,經濟發展、城市化、偏好肉蛋奶的膳食結構轉型將是長期發展態勢,由此引領的畜產品消費市場遠未飽和。盡管正在擴大的畜產品進口規模有力緩解了國內生態壓力,但自給率安全門檻和穩產保供目標仍將刺激畜牧業生產規模擴張。預計相關技術進步將驅動畜牧業碳達峰時間略提前于養殖規模達峰時間,碳中和時間將更多依賴兼具碳源碳匯特征的生態生產型畜牧業發展進度,創新低碳養殖模式、提升碳排放效率、深挖草原固碳潛力將發揮關鍵作用。
構建低碳發展長效機制
實現畜牧業低碳發展,必須構建系統完善的長效保障機制,不斷優化生產方式、創新發展理念,綜合協調碳排放總量控制和強度控制兩種方式,提升生態畜牧系統碳匯能力。
科學規劃與示范推廣機制。以畜牧業保供給為根基,以高質量發展為抓手,推進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逐級制定中長期畜牧業發展規劃,制定碳排放管理計劃,明確雙碳目標路線圖,為低碳轉型提供規范和指導;從減排、增匯不同角度提出低碳發展優化路徑,鼓勵采取“邊減排、邊增匯”兩端并進工作方式;積極探索和推廣多種形式的畜牧業低碳發展模式。
碳排放統計監測服務機制。推動畜牧業碳排放監測服務社會化,多渠道引入參與環境監測的市場力量,探索第三方監測、估算、評價服務體系;建立涵蓋不同生產環節的碳源、碳匯核算方法體系,保障監測統計程序規范化、科學化。
低碳技術創新與應用機制。鼓勵成立畜牧業低碳發展研究中心,支持綠色養殖科技攻關,據悉,中國農業科學院正著手組建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科技支撐平臺;注重全產業環節系統性減排,避免“前減后增”的效率損失;配套完善的碳減排技術推廣應用體系,及時追蹤技術適用效果。
形成政策扶持與利益聯結機制。盡快出臺畜牧業低碳發展扶持政策,形成以“降碳增匯”為導向的財政激勵制度和金融服務體系;嘗試構建畜牧業生態環境補償模式,探索主銷區補償主產區的碳排放利益聯結機制。
碳市場與碳交易導向機制。2021年5月,生態環境部已發布碳排放權登記管理規則、交易管理規則、結算管理規則(均為試行規則),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經啟動。應當盡快促進畜牧業融入碳市場,吸引養殖主體和草原等生態賬戶富裕主體參與碳交易;完善碳交易制度和法律法規,形成產權明晰、定價合理的碳交易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