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災害頻發,農業如何應對?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梅旭榮認為——技術研發重高產、輕抗災,很多作物品種的產量上去了,抗逆性狀下來了;從生產管理向風險管理轉變,推廣防災減災適用技術,加快推進農業災害保險
記者:年初以來,我國西南五省遭遇罕見大旱,東北、華北等地區又出現低溫天氣,氣候對農業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梅旭榮:近5年來,我國每年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糧食損失達1000億斤左右,為糧食總產的10%左右,其中,旱災的損失約占60%左右。我們的研究表明,如果不采取應對策略,到2030年全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可能下降5%—10%。
我國處于典型的季風氣候區,旱、澇、低溫冷害和霜凍、干熱風等自然災害年年都會發生。但是在人為因素的作用下,這些災害性天氣的發生頻率正在加快、強度正在加強。近30年,我國糧食作物因氣候變化造成的絕對損失量是增加的,波動幅度從100億斤左右增加到300億斤左右。因此,在農業生產中,要加強對氣候變化規律的研究,要把減輕氣象災害作為農業生產的一個重要方面。
記者:在您看來,我國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怎么樣?
梅旭榮:總體看,我國的農業抗災減災能力較弱。
首先,農田基礎設施投入不足,抵抗干旱等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夠。
其次,現在的技術研發主要圍繞高產、優質、高效進行,有關抗災減災等方面的技術研究不夠。近年來農業生產適應氣候變化,在作物和品種布局上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但很多作物品種的高產性狀上去了,抗逆性狀下來了,使得旱澇災害、凍害等發生后造成的損失加大。比如說隨著氣候變暖,黃淮海地區的冬小麥品種從強冬性轉為半冬性再到弱冬性,耐冷性下降。再拿玉米來說,東北玉米從中早熟發展到中晚熟再到晚熟,生產周期延長,產量是增加了,但其低溫抗性明顯下降,受秋季低溫影響的風險加大。上世紀80年代后,華南地區發生了4次凍害,雖然凍害強度不及以前,可為什么成災了呢?原因就是品種抗凍性下降。所以在選擇品種時,不能單一追求高產,還要充分考慮品種的抗逆等性狀,否則可能得不償失。
第三是農業災害風險意識不夠,支撐能力弱,管理跟不上。
記者:面對頻發的自然災害,如何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梅旭榮:我國農業應立足于防災減災,農業管理應由生產性管理向風險性管理轉變,加強自然災害、市場波動、技術應用、農民生產積極性等方面的風險管理。比如,過去每年的農情會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分析當年容易發生哪些病蟲害、自然災害等,有利于提前部署,采取有效的防災減災措施。在這方面應該繼續加強。
加強農業適應氣候變化的研究,在提高作物單產、改善品質的同時,還要充分考慮應對氣候變化的因素。
從防范氣候變化的風險角度來看,農業生產應當加強能力建設。通過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專業化防治的服務組織建設等,加強培訓和服務,推廣防災減災適用技術;加強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農業災害的監測評估。
在加大農業政策性保險力度的同時,加快推進農業災害保險的商業化進程,利用商業保險實現災害轉移。比如我們在安徽搞的試點,根據天氣、氣候指數測算出農作物的受災情況,以此為依據進行賠付,保險公司和農民朋友都很歡迎。
(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