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網]南繁基地不再“難煩”
在立足為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提供南繁科研服務,為全國大多數棉花科研教學單位、生產單位、棉種企業提供南繁科研服務,為更多涉農科研單位提供南繁科研服務的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海南綜合試驗基地,記者了解到,培育一個在生產中應用的棉花新品種通常需要10—13年時間,而通過南繁育種可使棉花種植由一年1代變為一年2代,縮短育種周期4—5年,總時間節省38%—40%。也正是育種提速,促進形成了中棉所12號、中棉所16、中棉所19三項國家一等獎和中棉所17、中棉所20、中棉所24、棉花規模化轉基因技術體系四項國家二等獎,使我國國產轉基因抗蟲棉市場占有率由1999年的5%上升到了2009年的97%。
可就在輝煌的背后,卻有著一段辛酸的南繁史和艱苦的奮斗史讓人感嘆。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副所長李付廣介紹,海南綜合試驗基地包括崖城基地、大茅基地和荔枝溝基地。基地在建設初期,科研人員挑水灌溉,收工后上山砍柴,就地搭灶煮飯,田間草庵留宿,悶熱的倉庫宿舍無空調、無電視、無電話、無室內衛生間,一個公共浴池也要男女單雙日分開使用;倒閉的廠房、雜亂無章的農田,外面下大雨、房間下小雨的倉庫不堪入目,更讓人無法想象的是崖城基地自1982年啟用以來,連續28年飲用的都是含氟量超標的劣質水。為了衣被天下,南繁科研人員對簡陋至極的生活條件和艱苦的科研條件并沒有太多的怨言,但因實驗室的條件短缺,科研人員田間取樣后,要長途跋涉返回內地實驗室進行測試,往往由于樣品錯過最佳處理時期而影響了試驗效果,甚至導致了試驗報廢;再加上隔離條件差造成作物花粉天然雜交、干旱缺水造成科研材料枯死、牲畜啃食科研材料時有發生,給南繁科研人員帶來了數不清的煩惱,種種不利因素使“南繁”變成了“難煩”。
中央財政修繕購置專項的實施,使基地得到了空前發展,帶來了南繁科研的春天。
按照“共建、共享、共用”的創新理念,2007年和2010年修購專項共投資2715萬元,對原來破舊的房子進行了內外改造,并美化、綠化、硬化、亮化了庭院,安裝了監控系統和光纖網絡,配備了娛樂健身設施,科研人員住上了舒適的標準間,看上了電視,喝上了健康放心的自來水,告別了20多年的“高氟水”時代,生活條件的徹底改善,使科研人員的內心深處增添了“家”的感覺,南繁科研人員對記者說:“我們以往到海南搞南繁是到海南當農民,現在是到海南住別墅。”

最讓科研人員高興的是,基地四周建起了2.6米高的圍墻,避免了牲畜給科研材料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修建的道路和試驗田觀察道,方便了田間作業和科研人員試驗觀察記錄;修建的護坡,有效防止了試驗田水土流失;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后,平坦、肥力大幅提高的試驗田,確保了田間試驗數據的準確性;架設的專用高壓線路和購置的變壓器,徹底結束了柴油機發電和借用周邊村莊線路灌溉的年代;擴容水庫和新建的蓄水池,成為了試驗灌溉水源雙保險;購進的大馬力拖拉機及配套農機具、玉米脫粒機、棉花打包機等設備,明顯提高了工作效率;實驗樓修繕后,購置配套了146臺(件)試驗儀器設備,實現了田間、室內試驗有效結合,有效解決了選擇試驗材料、低溫冷凍保存、再通過航空運輸到內地在進行實驗的被動局面,使科研人員從束手無策變成了得心應手,大大提高了試驗效率,促進了品種資源快速創新和新品種選育,進一步推動了育種進程。海南綜合試驗基地也由此實現了由以往單一服務田間試驗向田間和室內實驗并重轉變,由以往單一冬季南繁向全年四季南繁轉變,由以往常規作物育種向分子育種和常規育種并重轉變。

更讓人興奮的是,通過修購專項建設的近5000平米屏障式選種圃已投入使用,使四季連種、連收、連選、連育成為可能。以棉花為例,有望實現一年3代或二年7代種植,育種周期可再縮短1年以上,總時間縮短46%—50%,海南綜合試驗基地的科研貢獻率也有望從原來的30%提高到50%左右。
筑巢引得鳳凰來。目前已有中國農科院棉花所、植保所、麻類所、油料所、作物所等相關研究所的50多個課題組,中國農大、華中農大、浙江大學、湖南農大、河北農大、山西棉花究所、江蘇農科院經作所、新疆農科院經作所、遼寧農科院經作所、浙江農科院作物所、荊州地區農科院、新疆兵團、徐州地區農科院、慈溪市棉科所、安徽合肥金科種業、河南科潤種業、邯鄲市農科院、中棉種業石河子公司、喀什公司、庫爾勒公司等全國20多個省100多個科研、教學、生產單位入住海南綜合試驗基地。南繁作物也由單一棉花,涵蓋到玉米、大豆、麻類、瓜菜、芝麻、花卉、大麥等十幾種。特別是全國棉花南繁面積60%—80%已由該基地承擔,目前大有突破90%的趨勢。
李付廣表示,今后將在國家不斷連續有力的支持下,把基地發展成為中國農業科學院海南科技創新中心、全國農業科技成果交流孵化中心、作物活體種質資源保存中心,提升我國農作物品種成果、優質種質資源成果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增強和提高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提升我國農作物種子產業在國際上的地位和競爭力,拓寬中國農產品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需求范圍,為我國農業發展、農村和諧進步、農民增收致富提供源頭保障。
在立足為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提供南繁科研服務,為全國大多數棉花科研教學單位、生產單位、棉種企業提供南繁科研服務,為更多涉農科研單位提供南繁科研服務的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海南綜合試驗基地,記者了解到,培育一個在生產中應用的棉花新品種通常需要10—13年時間,而通過南繁育種可使棉花種植由一年1代變為一年2代,縮短育種周期4—5年,總時間節省38%—40%。也正是育種提速,促進形成了中棉所12號、中棉所16、中棉所19三項國家一等獎和中棉所17、中棉所20、中棉所24、棉花規模化轉基因技術體系四項國家二等獎,使我國國產轉基因抗蟲棉市場占有率由1999年的5%上升到了2009年的97%。
可就在輝煌的背后,卻有著一段辛酸的南繁史和艱苦的奮斗史讓人感嘆。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副所長李付廣介紹,海南綜合試驗基地包括崖城基地、大茅基地和荔枝溝基地。基地在建設初期,科研人員挑水灌溉,收工后上山砍柴,就地搭灶煮飯,田間草庵留宿,悶熱的倉庫宿舍無空調、無電視、無電話、無室內衛生間,一個公共浴池也要男女單雙日分開使用;倒閉的廠房、雜亂無章的農田,外面下大雨、房間下小雨的倉庫不堪入目,更讓人無法想象的是崖城基地自1982年啟用以來,連續28年飲用的都是含氟量超標的劣質水。為了衣被天下,南繁科研人員對簡陋至極的生活條件和艱苦的科研條件并沒有太多的怨言,但因實驗室的條件短缺,科研人員田間取樣后,要長途跋涉返回內地實驗室進行測試,往往由于樣品錯過最佳處理時期而影響了試驗效果,甚至導致了試驗報廢;再加上隔離條件差造成作物花粉天然雜交、干旱缺水造成科研材料枯死、牲畜啃食科研材料時有發生,給南繁科研人員帶來了數不清的煩惱,種種不利因素使“南繁”變成了“難煩”。
中央財政修繕購置專項的實施,使基地得到了空前發展,帶來了南繁科研的春天。
按照“共建、共享、共用”的創新理念,2007年和2010年修購專項共投資2715萬元,對原來破舊的房子進行了內外改造,并美化、綠化、硬化、亮化了庭院,安裝了監控系統和光纖網絡,配備了娛樂健身設施,科研人員住上了舒適的標準間,看上了電視,喝上了健康放心的自來水,告別了20多年的“高氟水”時代,生活條件的徹底改善,使科研人員的內心深處增添了“家”的感覺,南繁科研人員對記者說:“我們以往到海南搞南繁是到海南當農民,現在是到海南住別墅。”
最讓科研人員高興的是,基地四周建起了2.6米高的圍墻,避免了牲畜給科研材料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修建的道路和試驗田觀察道,方便了田間作業和科研人員試驗觀察記錄;修建的護坡,有效防止了試驗田水土流失;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后,平坦、肥力大幅提高的試驗田,確保了田間試驗數據的準確性;架設的專用高壓線路和購置的變壓器,徹底結束了柴油機發電和借用周邊村莊線路灌溉的年代;擴容水庫和新建的蓄水池,成為了試驗灌溉水源雙保險;購進的大馬力拖拉機及配套農機具、玉米脫粒機、棉花打包機等設備,明顯提高了工作效率;實驗樓修繕后,購置配套了146臺(件)試驗儀器設備,實現了田間、室內試驗有效結合,有效解決了選擇試驗材料、低溫冷凍保存、再通過航空運輸到內地在進行實驗的被動局面,使科研人員從束手無策變成了得心應手,大大提高了試驗效率,促進了品種資源快速創新和新品種選育,進一步推動了育種進程。海南綜合試驗基地也由此實現了由以往單一服務田間試驗向田間和室內實驗并重轉變,由以往單一冬季南繁向全年四季南繁轉變,由以往常規作物育種向分子育種和常規育種并重轉變。
更讓人興奮的是,通過修購專項建設的近5000平米屏障式選種圃已投入使用,使四季連種、連收、連選、連育成為可能。以棉花為例,有望實現一年3代或二年7代種植,育種周期可再縮短1年以上,總時間縮短46%—50%,海南綜合試驗基地的科研貢獻率也有望從原來的30%提高到50%左右。
筑巢引得鳳凰來。目前已有中國農科院棉花所、植保所、麻類所、油料所、作物所等相關研究所的50多個課題組,中國農大、華中農大、浙江大學、湖南農大、河北農大、山西棉花究所、江蘇農科院經作所、新疆農科院經作所、遼寧農科院經作所、浙江農科院作物所、荊州地區農科院、新疆兵團、徐州地區農科院、慈溪市棉科所、安徽合肥金科種業、河南科潤種業、邯鄲市農科院、中棉種業石河子公司、喀什公司、庫爾勒公司等全國20多個省100多個科研、教學、生產單位入住海南綜合試驗基地。南繁作物也由單一棉花,涵蓋到玉米、大豆、麻類、瓜菜、芝麻、花卉、大麥等十幾種。特別是全國棉花南繁面積60%—80%已由該基地承擔,目前大有突破90%的趨勢。
李付廣表示,今后將在國家不斷連續有力的支持下,把基地發展成為中國農業科學院海南科技創新中心、全國農業科技成果交流孵化中心、作物活體種質資源保存中心,提升我國農作物品種成果、優質種質資源成果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增強和提高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提升我國農作物種子產業在國際上的地位和競爭力,拓寬中國農產品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需求范圍,為我國農業發展、農村和諧進步、農民增收致富提供源頭保障。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