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新聞陜西8月9日訊(記者 張艷玲)全國馬鈴薯主食加工產業聯盟2017年年會今日在“中國馬鈴薯特產之鄉”——陜西省榆林市定邊縣舉行。這是聯盟舉辦的第三屆年會活動,全國馬鈴薯主食化產業聯盟理事長、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戴小楓主持本屆年會。
記者注意到,2015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實施馬鈴薯主食化戰略, 2016年、2017年連續兩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和2016年底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中均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馬鈴薯主食化”,2016年初,農業部發布的《關于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指導意見》,開啟了我國馬鈴薯主食化戰略新篇章。
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副局長潘利兵表示,全國馬鈴薯主食化產業聯盟帶動產業領域關鍵技術和裝備取得新突破,促進產品開發和技術成果轉化應用取得新進展,提升產業發展影響力和美譽度取得新成效。
潘利兵透露,全國九省七市50多家企業積極應用馬鈴薯主食化新技術新裝備,近3年累計生產馬鈴薯主食產品18.9萬噸,銷售額45.4億元,為社會創造新增經濟效益8.9億元,帶動新增馬鈴薯種植面積2000萬畝,平均每畝增加效益300元,新增6000多個就業崗位。
他指出,下一步聯盟要加強調查研究,開展行業自我服務,承擔公共項目,進一步擴大主體構成,完善隊伍體系和運營機制,讓運營團隊更加專業化。
“舉辦年會目的是要檢閱聯盟各成員單位的階段性成果,促進科企合作、成果轉化、產業交流,推動馬鈴薯主食化產業可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戴小楓表示,“今年的年會讓企業唱主角、提需求,通過產業報告會、企業秀、拍賣活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論壇等形式,給企業提供展現自身實力和風采的舞臺。”
戴小楓說,自馬鈴薯主食化戰略實施以來,我們突破了一系列馬鈴薯主食化關鍵技術和裝備,研制出新技術50余項、研發新產品300余種、創建自動化生產線20余條,在9省7市開展試點工作,成果推廣應用到100余家企業,產生顯著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陜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金柱表示,要著眼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脫貧攻堅、富民強市,推進馬鈴薯種植和主食產品開發,培育馬鈴薯產業新業態。
“依靠科技進步,推動馬鈴薯種植業向機械化、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在產業鏈上尋找創新鏈、打造價值鏈,研制出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馬鈴薯高端產品,帶動陜北長城沿線旱作區馬鈴薯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好陜西第二糧倉。”李金柱說。
他還表示,要應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高新技術成果,推動馬鈴薯產業在一產的基礎上融入二產、三產,構建起產供銷一體化、農工貿相結合的新型產業體系,特別是要把馬鈴薯產業與展示地方民俗文化、樹立地方新形象相結合,從馬鈴薯種植繁育到保鮮、加工、儲藏、物流、服務、科普、消費、體驗、觀光、文化等一體化推進,帶動開發集生態農業、鄉村體驗、都市休閑、觀光旅游為一體的馬鈴薯產業新業態,形成全要素聚集、多主體培育、全產業鏈發展的新格局。
據了解,本屆年會在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的大力支持和領導下,由陜西省農業廳、榆林市人民政府、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全國馬鈴薯主食化產業聯盟馬鈴薯主食開發技術協作組主辦,由中共定邊縣委、定邊縣人民政府,陜西省馬鈴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陜西金中昌信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定邊縣宏勃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