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專業化的輿情監測平臺和人工監控,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農產品質量安全網絡輿情監測項目組2014年獲取值得關注的境內外輿情信息(樣本)1078條。經過跟蹤監測與分析研判,這些信息相對客觀地反映了全球范圍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的動態變化,也警示未來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仍有待加強。
輿情歸類
項目組將1078個輿情樣本按其性質屬性分析歸類,涉及政策法規措施類503條、質量安全問題事件類400條、消費指導類32條、科學缺陷類22條、惡意攻訐類41條、科技進步類22條和其他58條。其中,正面輿情占51.86%,這是項目實施3年以來正面輿情連續第二年超過50%;負面及爭議性輿情,包括質量安全問題事件類以及消費知識缺乏、傳聞傳言謠言等,占比48.14%。
2014年政策法規措施類輿情中,涉及政策法規與制度措施頒布實施引起的輿情503條,占同類輿情的52.88%,首次超過了50%;由于2014年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事件的進一步減少,對應的問題事件處置回應輿情25條,同比下降了28.57%;2014年標準制修訂方面的輿情43條,同比增長了38.71%。
2014年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事件類輿情(含輿情跟蹤)400條,較2013年下降了17.5%。其中,繼續排在第一位的制假售假及違法違規加工類輿情127條,占問題事件類輿情的31.75%;其次是使用違禁農獸漁藥及農獸漁藥殘留71條,占17.75%。
問題事件類輿情中,農產品及食品加工過程中非法添加問題有所反彈,數量56條,同比上升了64.71%,從2013年問題事件類的第6位上升到第3位;重金屬超標及產地環境污染輿情有所回落,數量45條,從2013年排名第3位下降到了第4位;動植物疫病問題和致病微生物污染問題引發的輿情數量均為35條,占問題事件類輿情的8.75%,但數量比2013年分別下降了38.60%和40.68%。
2014年仍有2.97%的輿情是由于媒體或消費者缺乏有關農產品安全生產和安全消費知識引起的,與2013年的情況總體相當。
特征分析
從媒體來源特征分析,2014年,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輿情來自傳統媒體(報紙、廣播電視、期刊雜志)518條,占比48.04%;報紙依然是其中最主要的信息來源。來自網絡媒體(網站、微博、微信)560條,占比51.96%;其中源自各種網站的輿情556條,占比3年來首次超過50%,達到51.58%。互聯網已成為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監測的主渠道。
前20位信息來源貢獻了588條輿情信息,占2014年全年輿情總數的54.55%。主要以國家級主流媒體和行業或區域性大型傳統媒體為主,如新華網、農業部網、人民日報、中國新聞網等。處在傳統信息交流中心地位的電視、廣播等媒體在第一時間報道涉及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事件的新聞數量不僅大幅落后于網絡媒體,也遠低于同屬于傳統媒體的報紙。
從時間特征分析,2014年1月~2月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輿情數量最少的月份,同期的問題事件類輿情數量也最少。春季是網絡輿情的高發階段。具體來看,2月~3月,網絡中相關輿情呈現井噴式增長,增長幅度高達85.25%。4月開始,進入夏秋季節,逐漸回落且趨于平緩。7月和9月,數量上出現了小幅波動,但整體趨勢依舊平緩向下。
從區域特征分析,國內輿情信息932條(含港澳臺27條),涉及全國3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特別行政區。廣東、山東和浙江媒體報道曝光的涉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網絡輿情數量排在前3名。東部地區有減少的趨勢,中西部地區有所增加。但就整體情況而言,以“北上廣”為代表的一線城市地區依然是問題事件類輿情分布的絕大多數地區。
從行業特征分析,種植業和畜禽養殖業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事件類輿情多發的行業,數量分別為135條和126條,二者總占比高達72.10%。排名第三的農產品初級加工業輿情信息51條,占輿情總數的14.09%。
從環節特征分析,生產環節和初加工環節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最容易發生問題事件類輿情的環節,數量分別為163條和119條,占比達45.03%和32.87%。銷售環節中的輿情數量也達到了66條,占比18.23%。貯運保鮮環節占比例明顯偏小,僅為3.87%。
從原因特征分析,引發2014年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事件類輿情的前三位成因是,制售假冒偽劣產品及農產品生產加工中存在的違法違規,112條,占比30.94%;投入品如農藥、獸藥、漁藥、肥料和飼料等自身質量和使用不當,共63條,占比17.40%;非法添加,共53條,占比14.64%。
態勢規律
農產品質量安全依法監管進一步加強。2014年,黨中央、國務院及農業部等相關部委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通知》、《關于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管的意見》、《農業部關于加快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臺施行,受到了社會公眾的積極回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法制化進程進一步提速。
2014年,負面輿情數量占比較之前兩年持續下降,首次降到50%以下。全年網絡環境中沒有出現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問題事件輿情。一方面是因為國家不斷強化信息網絡誹謗等問題治理,加強政府信息公開、回應社會關切等工作,網絡謠言有所收斂,不真實的負面爆料比例大幅下降;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部門依法監管、科學監管的直接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潛伏”,一些涉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傳聞傳言謠言仍時有抬頭,仍然存在“舊聞新報”“張冠李戴”乃至“胡編亂造”的情況。2014年網絡環境中有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惡意攻訐類輿情占比達3.85%,輿情數量相較2013年增長了約85%。
處于產業鏈前端的生產和初加工環節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最容易出問題的環節,同時也是最容易引發相關網絡輿情熱點的環節。事實上,初加工環節基本也是在農產品產地完成的。由此可見,相當一部分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事件及其引發的網絡輿情也是“產出來”的。因此,應進一步加強產地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和管理工作,將監管的重心前移,解決且防范種養環節出現各類安全問題,積極消除產地范圍內可能發生的風險隱患,真正把質量安全農產品“管出來”。
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發生狀況具有顯著的地區差異性。雖然中西部地區輿情數量總體比例上有所上升,但華東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在輿情總數和質量安全問題事件類輿情數量上都占據了絕對多數。以“北上廣”為代表的一線城市地區是我國問題事件類輿情的多發地區,故也應當是輿情需要重點防控的地區。
這是因為,大城市人口密集、對農產品需求量大,一旦發生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受害群體多、損失大;大城市環境下民眾具有較好的經濟基礎、人文氛圍,市民更加注重食品安全和健康消費,對于此類問題關注度高、更加敏感;加之大城市新聞媒體發達,信息傳播形式多樣,極容易形成輿情觸發點和發酵中心。因此,以國內大城市為代表的經濟發達省份和地區在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監測和應對中具有特殊性,是輿情工作的主戰場。
網絡媒體來源的輿情信息數量超越以平面紙媒為代表的傳統媒體,網絡途徑已經成為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監測工作的主要陣地。傳統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和可信度在輿情傳播及應對中的作用不容忽視,但其在網絡環境中的延伸媒體,對輿情的放大效應和輿情引導工作的作用則更為明顯。
雖然以微博和微信為代表的新興媒體來源在本年度的占比量較2013年有所下降,但事實上當前很多來自其他信息源中的輿情信息其最原始的傳播和發酵階段正是在新興媒體環境中完成的。以微信和微博為代表的新興媒體在輿論的交互性方面擁有不同于其他任何媒體途徑的優勢,故而其在未來的輿情監測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潛在價值。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