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花生提質固氮減損增產ARC耦合技術在河南、山東、遼寧等16個花生主產省份進行推廣應用,示范應用成效明顯,為花生等油料生態低碳、綠色高效發展開辟了新途徑。
記者9月14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了解到,在近日召開的花生提質固氮減損增產ARC耦合技術千畝連片應用現場觀摩與交流研討會上,以張新友院士為組長的專家組普遍認為,該技術具有固氮、固碳,增產、增效、增安全的特點,符合農業高質量綠色低碳發展需求,在花生控制黃曲霉毒素污染,減損、減肥、減本和減碳方面具有廣闊應用前景。
據了解,花生、玉米等糧油產品易受黃曲霉毒素污染,黃曲霉毒素污染阻控一直是世界性難題。同時,花生屬于豆科作物,能夠與土壤中根瘤菌共生結瘤固氮,將空氣中氮氣轉化為作物養分氨,但自然狀態下花生根瘤數量少,固氮效率差,如何提高花生結瘤固氮效率是世界熱點前沿問題。
中國農科院油料所李培武院士團隊歷經20多年研究,通過從土壤源頭開展黃曲霉毒素阻控和結瘤固氮誘導耦合探索,研發了花生提質固氮減損增產ARC耦合技術,發明了ARC微生物菌劑,實現了源頭阻控黃曲霉毒素與同步提高生物固氮效率。
據悉,2020年至2022年,該技術在全國花生主產區示范應用,普遍出現結瘤時間提前,結瘤數量增多,結瘤及固氮時間延長,固氮酶活性提高,示范點普遍顯著增產。2022年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等組織對全國花生主產區16個省份40個示范點現場測產結果顯示:高、中、低產田及鹽堿地普遍增產,平均增產19.67%。同時,黃曲霉毒素阻控效果顯著。
專家表示,這項技術開辟了花生等油料生態低碳、綠色高效發展的新途徑,加快推動其轉化應用,對助力花生等油料產能提升,保障國家油料安全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