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日的時令水果中,西瓜簡直是“王者”一般的存在,它以絕對優勢傲視其他水果。西瓜甜瓜作為我國傳統水果,常年占夏季上市水果總量的70%以上。在世界種植面積10大水果中,西瓜居第5位,甜瓜排第9位。近日,在新疆昌吉舉行的全國西瓜甜瓜綠色發展觀摩研討會暨全國西瓜甜瓜科研生產協作活動60周年大會”披露的一組數據顯示:中國的“吃瓜群眾”不但是最強大的,吃掉了全世界70%的瓜,更是最有口福的,2000多個西瓜品種,1000多個甜瓜品種可供選擇。
中國“吃瓜群眾”真強大,吃掉世界70%的瓜
炎炎夏日,一口西瓜,簡直清爽在口,甜蜜到心。但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吃西瓜可算是“奢侈”的享受。那時候全國西瓜甜瓜總面積不足百萬畝,生產水平低下,主栽品種以地方農家品種為主。這點西瓜哪夠“吃瓜群眾”分啊!
為滿足廣大群眾的吃瓜心愿,國家和政府主管部門大力支持西甜瓜生產。中國園藝學會副理事長、西甜瓜專業委員會負責人、中國農科院西部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劉君璞介紹,1959年根據國家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的需要,中央農業主管部門將西瓜甜瓜生產列入了經濟作物的種植計劃,還在中國農科院果樹研究所設立了西瓜甜瓜專業研究機構,使我國的西瓜甜瓜生產與科研由此得到有計劃、有領導的積極發展。
到70年代中期,全國西瓜甜瓜面積達到500多萬畝,西瓜種植規模僅次于前蘇聯居世界第二,甜瓜種植規模居世界第一。
要說“吃瓜群眾”人人能吃上瓜的愿望得到滿足,那還是改革開放以后的事了!1978年改革開放后,農村普遍實行了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1984年國家對瓜果生產等實施產銷放開、市場調節的政策,進一步激發了生產者的積極性。1984年—1987年的高速發展階段,全國每年西瓜播種面積平均增長率為44.7%,西瓜與甜瓜的生產規模均位居世界第一。我國的西瓜甜瓜產量基本上滿足了城鄉居民夏季對西瓜甜瓜的消費需求。
之后西瓜甜瓜的播種面積逐年增加,1988年增長到1700余萬畝,占當時世界西瓜甜瓜總面積的1/3以上。至此我國長期雄踞西甜瓜“霸主”地位:中國已連續30余年是世界上西瓜甜瓜種植面積最大、栽培品種與產量最多的生產大國。
1998年全國西瓜甜瓜播種面積達到2000萬畝以上,接近世界西瓜甜瓜生產總面積的1/2。近20年來全國西瓜甜瓜面積雖有年際波動,但年播種面積均保持在3500萬畝左右,持續保持世界第一。
僅論西瓜產量,我們國家簡直讓別的國家望塵莫及。2018年中國西瓜總產量比第二名土耳其的產量高出20多倍,而中國西瓜出口量不足總量的1%。
也就是說,中國人種出了全世界70%的瓜,然后自己吃光自己種的瓜,可見中國“吃瓜群眾”實力強大。
中國“吃瓜群眾”真幸福,幾千個品種供選擇
中國的“吃瓜群眾”是最幸福的,為什么這么說?啥樣的瓜都能吃到!據最新數據,截至2019年6月,我國登記的西瓜品種接近2000個,各地還有一些地方農家品種零星種植,可以說琳瑯滿目,十分豐富。毫不夸張地說,“吃瓜群眾”如果想“每天一個瓜,一年不重樣”, 也是可以做到。
為了讓“吃瓜群眾”吃到更多種類的瓜,更好吃的瓜,西甜瓜產業科技人員簡直操碎了心!
早在20世界50年代我國西瓜甜瓜種質資源調查、收集整理工作就開始,由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牽頭負責,截至目前國家西瓜甜瓜中期庫共收集入庫4000余份國內外西瓜甜瓜種質資源材料,為新品種選育和種質保存奠定了基礎。這個工作可是基礎中的基礎。
農業科研人員對西瓜新品種進行調查篩選
在西瓜雜優利用育種方面,我國雖然起步晚,但在科技人員的努力下發展速度快、效果顯著。70年代末育成第一批西瓜雜交品種,經過不到十年時間,在生產上全部普及了一代雜交品種。
其中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選育的“鄭雜5號”、“鄭雜7號”、“鄭雜9號”,北京市蔬菜研究中心選育的“京欣1號”,河南開封選育的“汴雜7號”、“開雜2”號,江蘇省蔬菜研究所選育的“蘇雜”,安徽合肥選育的“聚寶1號”,廣東省選育的“新澄”,湖北省選育的“荊雜”,新疆選育的“紅優2號”、“新優2號”、“84-24”,黑龍江選育的“齊紅”等都在當時成為各主產區的主栽品種。
如果你是一個資深的“吃瓜群眾”,這些瓜的滋味可能停留在你童年的記憶深處了。
到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的西瓜生產用種基本都采用了雜交一代優良品種,主栽品種多數是我國科技工作者自己培育優良品種。
作為西瓜的“親兄弟”甜瓜,同樣是品種豐富,登記品種1000多種。
在甜瓜育種方面中,新疆的各大研究所主要是培育哈密瓜,新品種有“皇后”系列、“芙蓉”“含笑”、“新蜜5號”等。
薄皮甜瓜方面,黑龍江、廣州、甘肅的科研團隊,培育出了“龍甜1號”、“廣州蜜瓜”、“甘黃金”等品種。
厚皮甜瓜方面,前面提到的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以及江蘇、新疆、甘肅、河北的科研團隊,育成了鄭甜1號、維多利亞、黃河蜜、冀蜜1號、金雪蓮、綠寶石等優良品種。
有了科技力量,還能滿足了“吃瓜群眾”的不同愛好:厚皮的,薄皮的,黃瓤的,紅瓤的,紅黃相間的,有籽的,無籽的……
我國無籽西瓜研究,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后期,60年代中期育成并大面積栽培了我國第一個有生產和商品價值的三倍體無籽西瓜品種——無籽3號。到80年代,全國無籽西瓜面積已達十余萬畝,年出口量達到3萬噸以上,形成了廣西藤縣,河南中牟,湖南邵陽、長沙等出口基地。近年來,全國無籽西瓜面積已經發展到百萬畝以上。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無籽西瓜生產國,為西瓜產業的品種結構調整、增加經濟效益發揮了重要作用。
“吃瓜群眾”敞開吃,祖國處處種西瓜
我國西瓜種植面積穩居世界第一,除了因為“吃瓜群眾”愛吃瓜,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西瓜在中國適宜種植區域太廣泛,從南到北,北至黑龍江,南至海南島,從東到西,東部江浙滬,西部新疆甘肅,整整中華大地處處都有西瓜。
我國西瓜栽培最大的區域是北方多早氣候栽培區,它包括淮河以北的全部北方地區,也就是說北方各省市都可以種西瓜。
中國出產西瓜最多的省份是河南,其次是山東,都在這個區域。
另一個區域是西北干燥氣候栽培區,主要包括新疆、甘肅的河西走廊、蘭州和青海東部農業區。這里出產的西瓜赫赫有名,富有特色。如新疆晝夜溫差大,西瓜特別大,還特別甜。甘肅的西瓜多是長長的,水分足,西瓜籽少。
南方多濕的地方能不能種西瓜呢?當然可以。
長江中下游地區素有種植西瓜的傳統習慣,早已形成了一些著名的西瓜名產區,如浙江的平湖、江西的撫州等;新中國成立后,各省(直轄市)又陸續發展了一些西瓜新產區,如湖北的荊州、蔡甸,江蘇的灤陽,上海的金山、南匯等。
還有, 廣西和海南則承包了我們秋冬季節的西瓜。
就連“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近年來,隨著塑料薄膜覆蓋技術的應用,西瓜栽培也有了發展。
看到這里,你有沒有感覺到,作為一個中國的“吃瓜群眾”是幸運的,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有個國家政策的支持,有了農業科技的支撐,可以“肆無忌憚”地吃西瓜,因為中國西瓜數量足夠多、花樣足夠多!
你可以,敞口肚皮吃西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