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2月16日電(記者 趙伊夢)12月15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在北京召開“沃田科技行動”發布會。“沃田科技行動”旨在服務國家“藏糧于地”戰略,支撐解決“耕地要害問題”,主要包括三項任務,一是聚焦耕地突出問題,分區分類消減障礙提升地力,二是強化科技長期性基礎性工作,定時定位發現問題摸清規律,三是建設耕地科學重大平臺,聚才聚力打造創新高地。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介紹,我國用占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得益于土地釋放的生產潛力。但總體看,我國耕地資源“三少”特征凸顯,即人均耕地少,高質量耕地少,可挖潛耕地資源少。
根據“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數據公報”,我國現有耕地總面積19.18億畝,人均耕地約1.33畝,人均水平較1996年下降0.26畝,人地矛盾日益尖銳。
據農業農村部“2019年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公報”顯示,全國耕地由高到低依次劃分為十個質量等級,其中,一到三等耕地僅占31%,中低產田占比高達2/3以上,優質耕地資源十分緊缺。
長期以來的高投入、高產出導致耕地長期處于超負荷利用狀態,化肥、農藥、灌溉、地膜、秸稈、畜禽糞污以及機械等耕作活動對土壤頻繁擾動,帶來土壤質量退化、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突出。因此,加快耕地科技創新,加快實現耕地科學保護和利用,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吳孔明院長介紹,圍繞耕地科技創新,院屬10多個研究所組建了30多個創新團隊,在東北黑土地有機質提升、南方低產水稻土改良、南方紅壤酸化防治、糧食作物養分資源高效利用、農田面源污染監測、高精度數字土壤、高標準農田智能監測監管等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先后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20余項,培養造就了以劉更另院士為代表的一大批耕地科技領軍人才,形成了農業農村部三大精神之一的“祁陽站精神”,具備啟動“沃田科技行動”的良好基礎。
他強調,當前我國“三農”工作重點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面向新時代、新起點、新征程,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部署,主動扛起“國之大者”、破解“耕地要害問題”的使命,聚焦“穩產保供”、高標準農田建設、黑土地保護、鹽堿地治理、全國第三次土壤普查等國家重大需求,啟動實施“沃田科技行動”。
中國農業科學院耕地科技創新總首席科學家、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周衛詳細解讀了“沃田科技行動”方案。他指出,“沃田科技行動”主要包括三項任務,一是聚焦耕地突出問題,分區分類消減障礙提升地力。聚焦東北黑土地、北方旱地、南方水田、南方旱地、鹽堿地、設施農地及后備耕地“七塊地”的關鍵問題,在“護黑土、肥旱地、阻酸化、保水田、改鹽堿、強設施、挖潛力”上下功夫,進行“基礎研究-技術研發-產品創制-模式構建”全鏈條科技創新,突破“土壤組學、生物固氮、養分管理、秸稈還田、有機培肥、污染防控、酸化阻控、鹽堿改良、旱作節水、智能裝備”等十大關鍵核心技術,著力解決耕地重大科技瓶頸問題。二是強化科技長期性基礎性工作,定時定位發現問題摸清規律。優化完善耕地質量聯網觀測、國家土壤肥力與肥料效益監測、數字土壤與智能監測等,構建全國高效協同的觀測監測體系,開展長期固定觀測監測和多學科定位試驗,查清不同生態類型耕地質量及其要素的演變過程與規律,著力為耕地基礎研究、技術研發、產品研制與模式構建等提供客觀真實基礎數據支撐。三是建設耕地科學重大平臺,聚才聚力打造創新高地。強化科技資源整合與機制創新,建設國家耕地科學中心、耕地培育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等重大平臺,促進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和跨院跨所協同攻關,著力打造耕地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建設耕地國家戰略人才力量。
發布會上還舉行了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耕地科學中心揭牌儀式。為確保“沃田科技行動”的順利實施,中國農業科學院聘任周衛院士為耕地科技創新總首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