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王海波的意料,原定100人規模的會議,竟然實到160余人。
近日,我國第一個關于果園農機研發與應用的現場觀摩會召開,地點在山東一座并不出名的城市——高密。
作為會議負責人之一,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果樹應用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海波私下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會議本身不是大眾化的,組會是賠錢的買賣,他們原本只是有選擇性地通知了一部分人。
更多的積極參會者——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中糧集團、張裕、王朝、中信國安和拉菲等國內外著名葡萄酒廠、農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是帶著共鳴和迫切需求自發而來的。
我國作為種植大國,繁重的體力勞動與農村勞動力短缺的矛盾在林果業特別突出。而在我國大田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超過50%、有些國家早已實現林果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當下,我國林果業的機械化普及率卻低得可憐。
勞動力短缺轉移到科研環節
2010年,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開展了葡萄技術需求調研,起初并沒有把農業機械化列在其中,之后在調研時卻發現,全國各地農業合作社、農業企業以及生產大戶等普遍對果園機械化提出了需求。
基于此次調研,有關專家預測,如果再不推行機械化,整個葡萄行業在未來5~8年,利潤空間將大大下降。
勞動力短缺的壓力也無形中轉移到科研環節。
王海波和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在遼寧興城的試驗地,他每畝地每年需要用工20個,日工錢平均合100塊錢,這其中還不包括埋土扒土、開溝施有機肥等額外雇用的勞動力。
“特別是最近幾年,人工費每年都在快速增加,去年40畝試驗地在人工上的投入就達16萬~17萬元,而且還雇不到年輕人。反正我是花不起了!”他對《中國科學報》記者感嘆。
如今,我國農業發生了機械化生產方式大于傳統生產方式的歷史性轉折——農業部最新的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大田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了50%。
與之相左的是,林果業的機械化普及率卻很低。在農業部頒布的《關于加強農機農藝融合,加快推進薄弱環節機械化發展的意見》中有這樣的明確描述:林果業機械化發展嚴重滯后于實際需求。
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巡視員丁翔文在會上表示,總體來看,我國林果業機械化僅處于起步階段,2011年全國林果業機械保有量只有21.15萬臺(套),其中挖坑機3.9萬臺、果樹修剪機6.7萬臺。
果園機械需要“本土化”
以葡萄園為例,早已有國家實現了全程機械化。“在法國、美國和意大利等國,用于釀酒的葡萄園已實現全程機械化,即便是生產鮮食葡萄的葡萄園,除了花果管理和采摘用人工以外,從種植、整形修剪、施肥、耕作、噴藥及包裝等均有相應的作業機械。”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黨委書記郝志強對《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說。
國內果林企業能不能直接引進國外機械為我所用?
“由于國內外的氣候、地勢、土壤等條件不同,外加樹種和栽培模式不同,機械裝備也有很大差別。”郝志強分析說,機械化程度較高的國家大部分都使用大中型機械,而我國大部分果園主要采取分散的經營模式,更適宜應用中小型機械,加之知識產權方面的約束,難以直接套用國外模式。
而我國現代農業裝備的研究多集中于糧棉油麻等大宗作物上,鮮有專門的果園機械化研究。
郝志強介紹說,為適應形勢所需,2011年果樹所專門成立了果樹農藝農機智能化融合課題組和果園機械研發中心,主要開展果樹全程機械化生產過程中配套農藝措施和機械裝備的研究與應用。
此外,王海波指出,果樹種植和栽培管理模式與機械裝備不能相互配套的問題特別突出。
“目前我國農機與農藝專家之間尚缺乏交流,機械化推廣受困于果園傳統栽培模式中的架式過低、行距過窄和行頭過小等問題。”王海波舉例說,葡萄園可能還好些,現在蘋果和梨園難度更大。
希冀拋磚引玉
在此次觀摩會上,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展示了這一年多來,基于中國農科院科技局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以及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經費的支持,與山東農業大學和高密市益豐機械公司等聯合研發的從果樹種植到收獲生產全過程的機械設備,主要包括開溝機、埋藤防寒機、碎草機、偏置式深松振動化肥施肥機、防形剪梢機、高效精細彌霧機、防寒土清除機、有機肥施肥系統和橡膠履帶拖拉機等11種機械設備的成品樣機。
但談及下一步產業化的前景,王海波卻非常謹慎。
“中國果園機械在生產過程中所面臨的難題是,研發投入大、創新性要求高、生產線復雜。相對于大型農作物的機械而言,其利潤有限,大型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王海波表示,他們希望自己所作的努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盡管如此,他依舊對記者描繪了果園實現全程機械化的美好愿景:普通葡萄園目前一個人在達到工作極限的情況下,僅能看管5畝地,而農機化的介入則可以實現每人管理40~50畝地;在釀酒葡萄園,一個熟練的農機手甚至可以很輕松地看管幾百畝葡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