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養了我們幾代人呢。從太爺爺那輩算起,爺爺、父母都是靠著種馬鈴薯養家糊口。”60歲的蘇維剛是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馬蓮鄉張堡塬村村民,他告訴記者,家里的10多畝地有7畝,以每畝500元的價格流轉給了縣里的馬鈴薯種植基地。現在自己在基地打工,每個月還能拿到3000元的工資,這讓他很滿足。“馬鈴薯,以前是解決溫飽的救命蛋,現在成了脫貧致富的金蛋蛋。”
“風吹石頭跑,地上不長草,天上沒只鳥。”位于寧夏南部山區西海固地區的西吉縣,在20世紀70年代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是國家確定的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國家52個未摘帽的貧困縣之一,也是寧夏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和核心區。然而,經過十多年的時間,這個“苦瘠甲于天下”的地方,翻身成為中國著名的“馬鈴薯之鄉”“國家級區域性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全國綠色食品原料馬鈴薯標準化生產基地”。
這一切,都源于一顆小小的馬鈴薯。
科技體系育好種,產業扶貧有底氣
俗話說,好種子才能育出好苗子,好苗子才能結出好果子。種馬鈴薯自然也不例外。西吉素有種植馬鈴薯的傳統,但是隨著時間的變化,產量降低、植株變矮的種薯退化現象不可避免。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西吉縣的農業技術人員曾四處“尋求外援”。在各種“機緣”下,2004年,中國農科院與寧夏簽訂了農業科技合作協議。2008年,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成立,繼而在寧夏設立馬鈴薯固原綜合試驗站。寧夏南部山區的馬鈴薯新品種引進與產業化開發,從此駛入快車道。
“我國馬鈴薯70%以上種植在特困連片地區,具有成為脫貧攻堅支撐作物的天然優勢,科技扶貧和產業扶貧是體系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金黎平研究員說。
十多年來,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借助國家產業技術體系平臺,聯合全國優勢單位,在西吉縣通過完善馬鈴薯產業發展規劃、破解產業技術瓶頸、建立科技成果展示基地、推動質量追溯認證、實施區域品牌打造工程、開展產業技術咨詢服務等工作,多措并舉助力支撐西吉“一縣一業”發展。
有人說:“他們的臉曬得比馬鈴薯還黑。在和農民一起勞動時,很難分清誰是農民、誰是博士。”在寧夏固原山區,金黎平帶領團隊經常帶著干糧下田搞科研,篩選出適合當地栽種的優良品種,手把手教農民種植馬鈴薯。據了解,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自成立以來,共育成新品種200余個,研發新技術260余項,研制新工藝新設備新產品70余件,制訂各類標準和規程130件,獲得國家專利、新品種權和軟件著作權等近200件,為我國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保障。專家們常年深入國家特困連片區開展調研,在貧困地區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200多項,開展科技培訓與指導2000余次,培育新型經營主體50多個。
八月末的馬蓮鄉張堡塬基地,秋意已濃。在馬鈴薯產業體系優新品種展示區,各類品種別具特色,豐收在望。來自全國各地的76個品種涵蓋鮮食菜用、淀粉加工、全粉加工和食品加工四種類型,其中早熟品種15個,中晚熟品種61個,全部為近十年體系專家基于市場需求選育的馬鈴薯新品種。在寧夏馬鈴薯生產主推栽培模式集成示范區,馬鈴薯植株健壯。良種需要良法,結合本地主栽品種青薯9號,共示范了6項高產高效綠色栽培技術,具體為馬鈴薯全程機械化寬行大壟水肥一體化技術、全程機械化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機械化起壟覆膜膜上覆土抗旱栽培技術、機械化起壟覆膜膜上集雨抗旱栽培技術、起壟覆膜集雨壟溝栽培技術和晚疫病綜合防控技術。高產高效綠色栽培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為發揮主栽品種產量和品質潛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多年的科研成果,不但為西吉農民種植馬鈴薯育出了好品種好苗子,而且為西吉縣下定決心依靠馬鈴薯產業打贏脫貧攻堅戰增添了信心、穩定了軍心,因為“有了好苗子,就不愁結不出好果子”。
科學種田魅力大,好品種結出增收果
“啥是脫毒馬鈴薯?不知道。”
“這洋芋播種完不就完了嘛?該忙啥忙啥去就行”……
十多年前,西吉當地種植馬鈴薯既沒有良種良法,更沒有機械播收,靠的是“二牛抬杠”“廣種薄收”,更要“看天吃飯”。
隨著西吉縣將馬鈴薯產業作為壯大縣域經濟、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主導產業,作為打贏脫貧攻堅的有效產業,改變當地農民傳統種植習慣、讓農民學習科學種田技術刻不容緩。
“以前地里除了種點麥子,也就是種點豆子雜糧。種馬鈴薯因為技術原因產量低,效益也不行。現在不一樣了,自從我參加了村里的專業培訓班,學到了種植馬鈴薯的真正實用技術,再加上用上了新品種,俺家地里的馬鈴薯產量也從原先的每畝一二千斤長到了現在每畝四五千斤。”權振堂說。
46歲的權振堂,是紅耀鄉小莊村今年最后一批脫貧摘帽的三戶之一。被認定為貧困戶的他,早些年也想靠自己的雙手早日脫貧。為此,他外出打工、規模種地,嘗試各種辦法。
“你窮的時候,沒有致富門路,人家銀行都不敢放款給你,為啥?沒有擔保啊。”2014年,權振堂參加了縣農牧局在村里辦的馬鈴薯種植培訓班,心里豁然開朗:“原來祖祖輩輩種的洋芋,還可以這樣種啊!如果老師說得是對的,那么脫貧致富就沒有問題。”為了保險起見,按照新技術,他先種了十幾畝馬鈴薯,當年效益不錯,后來擴展到20畝,陸續到現在的70畝。2016年,他還貸款10萬元添置了旋耕機、馬鈴薯收割機等設備。“去年效益不錯,光種洋芋這塊兒差不多有十多萬元收入吧。”他告訴記者:“你自己有了脫貧門路,人家銀行給你放款都有信心。”
多年來,在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與當地農業農村部門的共同努力下,一批批農業科技員進村入戶,辦起輔導班,發放明白紙,讓種植農戶學習種植馬鈴薯技術。與此同時,西吉縣堅持政府推動、龍頭帶動、市場拉動、科技驅動的原則,加快推進產業化進程,呈現出“種薯開發、鮮薯外銷、淀粉加工和主食開發”四業并舉的良好勢頭,初步形成了產、加、銷一體化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
三年前,在西吉縣一次現場實收實測中,馬鈴薯畝產達到六千多公斤,創下了寧夏全區單產最高紀錄。全縣馬鈴薯產業實現種植面積、產量、效益“三提升”,西吉縣被評為“國家農業(脫毒馬鈴薯生產)標準化示范縣”“全國綠色食品原料馬鈴薯標準化生產基地”。“十二五”期間,西吉縣馬鈴薯種植品種專用化率達到70%以上、種薯脫毒化率達到90%以上、栽培標準化率達到75%以上、病蟲害統防統治化率達到50%以上、生產機械化率達到45%以上。2019年,西吉縣馬鈴薯平均畝產達1768.2公斤,總產值15.03億元,馬鈴薯產業人均純收入1900元。至此,西吉馬鈴薯的好品種結出了豐收碩果,科學種田也讓農民享受到了增收實惠。
脫貧致富見“薯光”,全民小康干勁足
“要打贏脫貧攻堅,這洋芋產業作用可大著咧!俺們這里,山大溝深,只能種洋芋,也適合種洋芋。現如今,種洋芋收入高,效益好,家家戶戶都種。”紅耀鄉小莊村黨支部書記熊志忠告訴記者,全村6900多畝地,有5000畝種的是馬鈴薯。原先村里的68戶貧困戶都是靠種馬鈴薯“摘的帽”,全村784人201戶,不少人也都是靠種馬鈴薯“發的家”,“現在全村人均收入6萬元以上,還是因為洋芋產業抓得好。”
今年5·8歲的熊志忠,是遠近聞名農業經紀人,2010年被農業部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大戶”。當了二十多年村支書,最想干的事就是“讓鄉親們早日脫貧”。
多年前,縣里重點推廣馬鈴薯種植新技術、新品種,這讓他似乎看到了村里脫貧致富的“薯光”。2012年,他帶頭注冊了鑫馨馬鈴薯專業種植合作社,并在此后陸續將村里的貧困戶重點發展為社員。“當時的洋芋,因為用了新技術新品種,產量還不錯。可是,銷不出去呀!最多只能在縣里零零散散賣一下。后來,我們村里便通過合作社的平臺,統一找銷路。”熊志忠說,隨著市場不斷打開,村里的洋芋不但賣到了外縣,而且陸續賣到了內蒙古、云南、四川等省。“俺們合作社跟村民們是訂單收購,保底高于市場價一毛線。好點兒的能賣到七八毛錢一斤,最次也能賣到五毛錢。”
十多年前,原本一條爛泥河將小莊村六個村民小組隔的七零八落,開個村民大會費勁得很。如今,伴隨著紅耀鄉馬鈴薯產業的發展,村集體收入不斷增加,村里也修上了公路,不但馬鈴薯往外運不用愁了,村民外出辦個事兒都方便了。“俺們村把300畝集體自留地拿來種洋芋,這塊收入算是村集體的。”熊志忠說,小莊村去年的村集體收入更是達到了30萬元。小莊村黨支部被縣里評為“四星級黨支部”,作為村支書,熊志忠每年能拿到4萬多元的工資。但是,他每年都把這4萬元拿出來,作為村里的活動資金。馬鈴薯優秀種植戶評選,組織籃球賽等文體活動,誰家娃娃考上了學,加上逢年過節看望村里老人,村里都要花錢,這錢就從熊志忠的工資里出,不夠了再從村集體支出。
產業發展得好了,農民奔小康的干勁兒更足了。2020年8月,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助推西吉縣精準扶貧成果發布會召開。記者在會上了解到,2019年西吉縣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在80萬畝,占整個固原市60%,占全自治區的50%。
固原市委副書記、西吉縣委書記王學軍說,馬鈴薯承載了全市人民堅持不懈與貧困抗爭的希望,也濃縮了翻越脫貧路上“六盤山”的歷史。馬鈴薯成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產業增效、農民脫貧增收的特色優勢產業。
多年來,西吉縣馬鈴薯產業隨著良種良法配套,繁育體系逐漸健全,銷售體系日趨完善,在龍頭企業引領下,加工能力不斷得以提高,品牌效應也日趨凸顯。全縣以打造優質馬鈴薯種薯繁育大縣和優質商品薯生產大縣為目標,強力推進馬鈴薯提質增效工程,加強三級種薯繁育體系建設。2019年,全縣繁育馬鈴薯脫毒原原種6000萬粒;建立原種繁育基地1萬畝,生產原種1.2萬噸;建立一級種繁育基地10萬畝,生產一級種15萬噸。
如今,全縣不但建成了貯藏量達10萬噸的寧夏佳立馬鈴薯種薯交易中心和將臺、新營、田坪三個馬鈴薯專業批發市場,而且建成各類貯藏窖18.7萬座,其中標準化貯藏窖2萬多座。形成了以將臺為中心的馬鈴薯鮮薯外銷集散地,從事馬鈴薯銷售販運大戶1000余戶。全縣共發季節馬鈴薯貯藏能力達80萬噸以上,反季節銷售馬鈴薯每噸可實現增值300~400元。
上下同欲者勝。十多年時間,西吉人民用自己的勤勞雙手,依靠科學種田在一顆馬鈴薯上下足功夫,點亮了產業脫貧致富的路,感覺“美著咧”,干勁“足著咧”,用老支書熊志忠的話說就是“人只要有雙手,平時努力點勤勞點,奔小康都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