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 以科技力量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錢 前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農業強國寫進黨的二十大報告,體現了黨中央對農業生產的重視,更體現了農業在我國的重要地位。站在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起點,作為農業科技工作者,我們感到使命光榮,同時也感到責任重大。
作為以小麥、水稻、玉米、大豆、雜糧等糧食作物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所,我們應該聚焦“國之大者”,瞄準國家重大需求,正視問題差距,著力攻堅克難,全面貫徹落實種業振興行動方案。一是加強種質資源的鑒定利用。目前我國已經收集保存了53萬余份種質資源,但是資源鑒定的廣度和深度方面仍需要持續發力。在全面鑒定評價的基礎上,挖掘重大應用價值基因,將我國的種質資源優勢轉化為基因資源優勢,從而轉化為育種創新優勢。二是生物育種、智慧育種等前沿育種技術為作物育種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利用基因組、表型組、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快速聚合優良等位基因,實現育種方案的智能化、精準化設計,實現新種質的智能、高效和定向創制。同時整合全基因組選擇等前沿高新技術,推動育種向精準化、高效化和規模化方向發展。三是進一步深化科企合作,推進產學研緊密融合,逐步建立以科研單位為主體的育種基礎理論、種質資源創新、高新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究體系以及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體系,構建新型產學研協同攻關模式,推進全國大聯合和大協作。
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業生產,依靠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和模式的落地運用。面向農業主戰場,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發創新了玉米密植滴灌等一系列作物高產高效現代化生產技術模式,通過田間課堂、科技包縣等形式推廣應用成效顯著。相信在不遠的未來,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將結合國家高標準農田的建設繼續推廣普及先進農業技術和模式,在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保障農業生產,還要靠服務一線的職責使命。近年來,為科技支撐穩產保供,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牽頭組建了小麥、玉米、大豆等產業專家團,多次深入農業生產一線開展抗災奪豐收等大規模、應急性科技支撐專項行動,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扎根主戰場、服務主戰場、奉獻主戰場、建功主戰場,全方位、成建制、常態化全力支撐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
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是長期任務和系統工程,依靠科技創新才能破解資源稟賦不足、應對環境氣候挑戰、拓展農業的可能性邊界。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將一手抓科技創新,一手抓生產服務,為把我國建設成為農業強國,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作出更大貢獻。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