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30日召開的“北方草甸退化草地治理技術與示范”2020年度成果交流暨學術研討會上,記者了解到,我國科學家已構建出一套北方草甸退化草地系統性修復技術體系,這將為我國草地畜牧業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牧民穩定增收提供技術支撐。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北方草甸退化草地治理技術與示范”項目屬于“十三五”“典型脆弱生態系統”重點專項第一批立項項目,重點針對我國草甸和草甸草原生態系統所受干擾強度大、退化機理錯綜復雜、恢復機制及有效治理技術缺乏等問題,著重開展草地退化恢復機理、恢復治理技術、生態產業技術創新應用等三個方面的研究, 創建可復制、可移植、系統性的綜合治理技術及新型生態產業技術,提出草甸退化草地治理的整套技術方案。項目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牽頭,集中了本領域實力最強的18個同行機構集中了國內本領域實力最強的18個同行機構,負責人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院長唐華俊。
草甸和草甸草原是中國草原中水分條件最好,生產力最高的草原,75%的溫性草甸草原、50%的溫性草甸分布在內蒙古東部及東北地區。上世紀80年代至今,這一區域的草原面積減少了27.8%,90%草地有不同程度的退化。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辛曉平介紹說,在提出草甸草原多尺度退化機理、退化草甸差異化系統性恢復新理論的基礎上,科研人員構建了北方草甸退化草地系統性修復技術體系,包括低擾動快速恢復、植被綜合復壯、草地穩定重建、土壤定向修復和土壤肥力培育等草地改良治理技術方法和區域生態產業技術。
項目建立退化草地綜合治理縣域以上示范基地 5 個,開展了天然草原生態修復、退耕地快速重建、生態產業等修復治理技術的示范應用。在呼倫貝爾和錫林郭勒草甸草原,主要開展天然草地修復治理和退耕地快速重建技術示范,累積示范面積達到6.2萬畝;科爾沁沙質草甸主要開展了自然恢復+人工干預、嚴重風蝕沙化草原重建等修復技術示范,示范面積5.1萬畝;松嫩平原堿化草甸主要開展了鹽堿地改良與牧草高效生產利用技術示范,示范面積1.35萬畝;寒地黑土區主要開展了退化鹽堿草甸快速修復技術、退耕地快速重建等修復技術示范,示范面積10.5萬畝。通過修復治理技術示范,草地植被、土壤特征得到明顯改善。
此外,項目還針對后修復階段生態產業進行了技術集成,以實現生態修復后草甸草地穩定。項目依托大型企業及國營農牧場,開展從生態修復、生態產業到富民模式的產業化示范,集成以生態草業和畜牧業為核心的產業技術模式 ,包括呼倫貝爾循環型生態牧場模式、科爾沁生態 修復+草產業富民模式、松嫩平原修復堿化草甸+秸稈畜牧業產業模式,提出了適宜北方草地的生態畜牧業技術,形成了生態治理、生態產業、生態富民相結合的退化草地治理技術方案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