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寫報道和我們搞科研是相通的”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開展的時間雖然還不長,但新聞戰線的面貌已經為之一新。這樣的變化也讓全國的科技工作者們看在眼里、有所觸動……記者采訪了其中的幾位,聽他們說說自己眼中的媒體“走轉改”。
著名小麥育種專家劉秉華:“不接地氣,寫出來的東西再花里胡哨,也是垃圾!”
“我是搞小麥育種的,最喜歡到農村去。你知道嗎?在下面的心情不一樣!看到農民高興,我心里也高興,就覺著自己沒有白忙活。其實,你們記者也一樣,只有你真正到下面去了,跟農民交朋友,你才能知道他們心里想什么,才能寫出好作品!”
劉秉華是中國農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我國著名的小麥育種專家。今年1月,傾注了劉秉華和他的研究團隊多年心血的矮敗小麥育種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河南等小麥主產區,很多農民都知道劉秉華,他被當成是老百姓的“寶貝”。
“我覺得記者寫報道,很多道理和我們搞農業科研是相通的。我們有些人寫出的農業論文很華麗,但沒有應用價值,因為他不下去,不知道農民種莊稼需要什么;記者也是,如果整天在文山會海里琢磨文章,不到一線,不接地氣,那寫出來的東西再花里胡哨,也沒魂,也是垃圾!”
在河南省新鄉縣七里營鄉,有劉秉華的“王國”——國家矮敗小麥育種技術創新中心。在那片廣袤的小麥育種試驗田,劉秉華一年中有好幾個月要“蹲”在那兒,和他的小麥“廝守”在一起。
“在農業第一線,才能顯出我們農業科學家的價值;在采訪的最前沿,記者頭上的光環才能真正發光!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來得正是時候!”劉秉華語氣懇切。
中國農科院農業信息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許世衛:“看最近的光明日報,感覺有了泥土青草味,這是一種回歸!”
“你們光明日報很多老記者,工作作風都非常扎實,那時候采訪,和我們一樣整天在地頭轉!”許世衛現在是中國農科院農業信息研究所所長,談起新聞戰線最近開展的“走轉改”活動,他快人快語,“看最近的光明日報,感覺有了泥土青草味,和農作物一樣,能聞到一股‘清香味’,這是一種回歸!”
“如今雖然是信息社會,但在很多基層農村,中央很多好的政策,農民和基層的鄉村干部不一定都能理解、吃透精神,存在很多‘最后一公里’的信息脫節現象。這就需要我們新聞記者到他們身邊去,了解他們所思所想,做好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的工作。”
說到對“走轉改”的建議,許世衛也直言不諱:“面還應該更廣些,要形成一種機制,而不是一陣風,最后要形成一種固定的工作作風。”
“對年輕記者來說,養成這種工作作風,幾十年后回頭看,一定受益終身!”許世衛這樣鼓勵年輕記者們。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揎椪{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