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鼓勵和吸引優秀學子投身我國農業科技事業, 加強研究所導師隊伍建設,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國種業十大功勛人物”郭三堆研究員個人出資200萬元,設立生物所“優秀學生獎”和“優秀導師獎”。
郭三堆研究員在中國農科院從事生物學研究37年,參與了生物所的建立,親歷并見證了生物所的成長與發展。他在國際上率先通過兩種Bt基因融合,人工合成新型抗蟲基因,育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轉基因抗蟲棉,實現從0到1的突破,使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后全球第二個擁有抗蟲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近年來,郭三堆研究員率領的科研團隊在雙價抗蟲棉、三系雜交抗蟲棉、新型高抗除草劑棉和優質高產多抗棉花育種上取得重大進展。國產抗蟲棉打破了跨國公司的技術壟斷,市場占有率達到99%以上,育成抗蟲棉新品種197個,累計推廣5.6億畝,減少農藥用量65萬噸,帶動新增產值累計1000億元。國產抗蟲棉走出了我國轉基因棉花自主創新的道路,是生物育種產業化的成功典范。
郭三堆一直認為,人才培養是發展之基, 人才教育是創新之本, 為黨和國家培養農業生物技術優秀青年人才, 促進未來農業快速發展是重中之重,于是把他獲得的“中國十大種業功勛人物”和“抗蟲棉科技成果轉化”獎金拿出來,捐給研究所,用以獎勵優秀學生和優秀導師。為了更好地發揮基金的作用,生物所已專門研究制定經費管理和評選辦法,設立獎勵評審委員會, 負責“郭三堆優秀學生獎”和“郭三堆優秀導師獎”的評審工作, 確保評審過程公開、公平和公正。
生物所建所以來,誕生了范云六院士、郭三堆研究員等一批致力農業生物技術發展的科學家,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了新時代農科精神,充分體現了老一輩農業科學家矢志報國、心系科研的崇高精神和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高尚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