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7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與四川省農業農村廳、成都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第三屆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大會在成都開幕。大會評選出100項重大科技成果和1000項優秀科技成果進行集中發布展示。
其中,超強筋高產廣適小麥新品種“濟麥44”于2022年實打畝產達808.6公斤,再次刷新我國超強筋小麥單產最高紀錄;綠色高產優質新品種“中玉303”參加國家黃淮海夏玉米高密組統一區域試驗(5000株/畝),比對照“鄭單958”增產7.4%;“中畜長白半番鴨”新品種通過了國家審定,年出欄量超過2000萬只,在國內肥肝市場的占比迅速提高到40%左右,打破了半番鴨品種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
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科院院長吳孔明在致辭中指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水平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體現。近年來,國家在放權賦權、收益分配、人員兼職、稅收優惠等方面持續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支持促進成果轉化的政策,各級農業部門和科教機構深化改革創新,充分激發科技人員積極性,從公益性和市場化兩個方面,建機制、拓渠道,多途徑加強成果轉化和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取得了顯著成效。
吳孔明強調,中國農科院將持續聚焦“四個面向”,瞄準農業強國建設,圍繞主責主業,著力加強農業基礎研究,聚力突破農業關鍵核心技術,強化技術集成應用與產業服務,推動科技與農業產業有效結合,為農業強國建設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撐。他要求,一要圍繞主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和特色農產品富民興村的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跨研究所、跨領域組織開展技術配套研發、集成創新和轉移轉化。二要建立常態化穩產保供服務機制,組建覆蓋糧棉油、肉蛋奶、果菜茶等主要產業的科技支撐隊伍,全方位、常態化支撐農業產業發展。三要積極參與我國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為提單產強化科技支撐。四要加強科企融合發展,發揮院所的資源、人才和科技優勢,精準把脈企業需求,補齊弱勢短板,不斷完善科企協同研發機制。
此次大會以“農業強國 科技驅動”為主題,采用“1+1+13”大會模式,即1場高級別全體會議,1場展會,13個專場活動。聚焦糧食安全與農機裝備、鄉村振興與農業產業、綠色農業與食品產業、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知識產權等領域,圍繞科技協同創新、成果轉化先進經驗與模式等研討交流、分享經驗、共謀思路。
在同期舉行的全國農業科教機構成果轉化圓桌會議上,中國農科院聯合全國34家高校、省級農業科研院所,共同發起并簽署“以高水平科技成果轉化 助力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倡議書。
據悉,中國農科院按照“舉院辦大事”的組織模式,聯合全國農業科教系統相關單位共同謀劃組建小麥、水稻、玉米、大豆、生豬、肉牛、茶葉等15個產業專家團,實現糧棉油、肉蛋奶、果菜茶全覆蓋,常態化、成建制、全天候服務穩產保供,為解決產業發展“最后一公里”提供科技支撐。高級別全體會議上,中國農科院領導、農業農村部相關司局領導分別為8個新成立的產業專家團依托單位舉行授牌儀式,為團長頒發聘書,為工作站代表授牌。超過24個重大項目在大會現場進行成果轉化和戰略合作簽約,累計簽約金額超2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