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引發世界對能源安全和糧食安全的擔憂, 短期內已經導致全球油氣、化肥等資源品的供應緊張和價格上漲。我國肥料、管道天然氣和原油對俄依賴度較高,分別達27.9%、17.3%和15.5%。這一影響將傳導至國內農業生產資料市場及農業生產環節,進一步抬升農業生產成本,擠壓農民種糧收益,給我國糧食穩產保供帶來潛在的外部沖擊。因此,需密切關注俄烏沖突持續升級給國內農資供應及糧食安全造成的短期和長期影響,審時度勢、化危為機,立足國內保供穩價,實施進口來源和消費多元化,將外部風險置于可控范圍內, 讓飯碗始終牢牢端在我們自己的手上。
俄烏沖突引發能源市場波動進而抬升國內農業生產成本
( 一) 影響全球能源生產與供給格局。俄羅斯是全球最重要能源供應國之一。俄羅斯石油儲量約占世界儲量的6.2%,居世界第六位,原油和凝析油產量居世界第二。天然氣儲量約占世界儲量的19.9%, 居世界第一位,產量第二。煤炭約占全球可采儲量的17.2%, 居世界第二位,同時是世界第六大產煤國,第三大煤炭出口國。全球經濟對俄羅斯能源依賴程度較高, 其天然氣、煤炭和原油出口分別占全球的16%、16%和11%,其中歐洲從俄羅斯進口占其總進口的比重分別約為35%、28%和27%。受俄烏沖突影響,俄羅斯油氣產量、出口量大幅下降甚至中斷,且伊朗、委內瑞拉、利比亞等傳統生產出口大國因遭受美國制裁或內亂而難以提升出口量,短期內全球能源供應必受到嚴重影響。俄羅斯原油整體出口量大約在400—500萬桶/ 日,俄羅斯能源部表示,CPC 的原油出口量可能會減少約100 萬桶/日。
(二)推動國際能源價格快速攀升。俄烏沖突爆發,引致國際油價持續上漲。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監測,今年以來, 全球石油市場供給偏緊,地緣政治事件頻發,國際油價持續上漲。以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為例,2月23日為每桶96.8美元,比年初上漲22.6%。2月24 日俄烏沖突爆發后,國際油價再度飆升,布倫特原油期貨報價突破118元/桶,甚至最高漲至139美元/桶;WTI原油期貨突破130美元/桶,創13年來新高,盡管目前已震蕩回落至每桶100美元左右,但仍高于俄烏沖突爆發前水平。
(三)一定程度影響我國能源供應和貿易。中國是能源消費大國,原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較高, 俄烏沖突造成的國際油氣供應緊張會對我國產生一定影響。俄羅斯是中國第一大能源進口來源國、第二大原油進口來源國和第一大電力進口來源國。2021年, 中國原油進口量為5.13億噸, 同比下降5.3%, 首次出現下降, 但對外依存度仍然高達72%;天然氣進口量達1.216 億噸,同比增長19.9%;煤炭進口量3 . 2 3 億噸, 同比增長6.6%。但我國進口的俄羅斯油氣和煤炭占總消費量的比重并不太大,加之近年來我國實施油氣進口多元化戰略,而且長期合同占比很高, 因而俄烏沖突帶來的外部負面影響總體可控。
( 四) 油價上漲大幅推高我國農業生產成本。俄烏沖突下短時間內國際原油價格大漲,按照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自2022年3月18日,國內汽油、柴油價格每噸分別提高750元和720元。這是去年年底以來我國連續第六次上調汽油、柴油價格, 也是近期調整幅度最大的一次, 漲幅分別達到5%、6.3%。油價上漲,首先,直接推高了農業物流運輸成本,國內蔬菜等部分農副產品價格有所上漲。其次,引致農機作業成本上漲。近年來農業作業對農機依賴性進一步提高,據調查,農機作業每畝耗柴油基本在1.7升左右, 油價上漲后, 每畝柴油成本將增加1 . 0 2 元, 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購置和使用農機作業的積極性, 特別是對長距離跨區作業影響較大。第三, 刺激化肥、農藥、農膜等農資價格在去年高位情況下開始新一輪上漲。3月上旬,我國尿素、復合肥分別上漲76.9元/噸、73.8元/噸, 與上期相比增幅分別為2.9% 和2.2%; 農藥、農膜價格也在走高,如草甘膦價格較往年上漲200%。當前正是冬小麥追肥黃金期,一畝地追肥20— 30斤尿素,假設尿素140元一袋,那么追肥成本比往年提高15元/畝,一季小麥算下來,種地成本增加60—80元/畝。從生產成本角度來看,化肥、機械作業費兩項占到我國糧食生產總成本的33.81%,占物化成本的63.62%,因此,需警惕油價上漲推動生產成本上升進而可能引發我國糧食價格通脹的風險。
俄烏沖突影響全球化肥市場波動加劇國內糧食安全風險
(一)造成全球化肥供應緊張。俄羅斯是全球最大的化肥供應商,其氮肥、鉀肥、磷肥出口量分別居世界第一、第二和第三位。其中,俄羅斯鉀礦儲量全球占比為16%,位列全球第三,與白俄羅斯合計占全球鉀肥出口量的40%。2021 年,俄羅斯鉀肥出口量為1190 萬噸,同比增長24.2%,創歷史新高;無機氮肥出口量達1446 萬噸, 同比增長5.3%, 達歷史最高。受俄烏沖突影響,俄羅斯3月10日宣布禁止向“不友好國家”出口化肥,這一舉措加劇了全球化肥供應短缺的預期。同時,受美國、歐洲制裁,白俄羅斯鉀肥出口受限, 進一步造成全球化肥供給緊張局勢。
(二)推動全球化肥價格迅猛上漲。隨著俄烏沖突持續發酵,俄羅斯及白俄羅斯出口受阻,全球鉀肥供應緊張的局面在短期內還會繼續加劇,在供需格局難以緩解的境況下, 國際化肥市場價格持續飆升。北美綠色市場肥料指數上漲16%,尿素價格飆升22%,創下歷史新高, 而巴西的鉀肥指數則飆升創紀錄的34%。據Wind數據, 截至2022年4 月8日,溫哥華、西北歐、以色列氯化鉀FOB價每噸分別為862.5、901.5、929.0美元,較3 月31日分別上漲115.0、87.5、90.0美元,漲幅分別為5.4%、10.7%、10.7%。
( 三) 加劇國內鉀肥供給緊平衡。我國是糧食生產大國,化肥是關系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性物資之一。我國氮肥和磷肥均可實現自給自足,且有一定數量可供出口,而對鉀肥則形成高度進口依賴,主要從加拿大、俄羅斯和白俄羅斯進口。2021年我國氯化鉀進口量為757萬噸,占同期化肥進口總量的83.3%,其中從俄羅斯進口鉀肥225萬噸,占進口總量的30%;從白俄羅斯進口鉀肥175萬噸,占進口總量的23%。俄烏沖突導致全球化肥供應鏈受阻, 我國鉀肥庫存情況不容樂觀。國內工廠庫存低位運行,港口進口氯化鉀貨源略有增加,氯化鉀總港存量約為269.73萬噸,環比僅增加0.72%。3月以來,全國由南向北進入春耕用肥旺季,鉀肥的需求旺盛將進一步加劇國內供給緊平衡狀態。
(四)國內化肥價格上漲擠壓農民種糧收益。從2020年起,受國際能源價格上漲、化肥原料成本增加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影響,國內化肥價格呈明顯上漲態勢。2021年國內鉀肥價格從2000元/噸漲至3810 元/噸,漲幅達9 0 . 5 % 。俄烏沖突引發的國際局勢動蕩, 嚴重影響化肥原料出口,再加上原油價格大幅上漲傳導, 給本就處于高位運行的國內化肥市場火上澆油。我國近期與加拿大簽訂的鉀肥供貨合同, 價格已從2 4 7 美元/ 噸上漲至590美元/噸,同比上漲138%,創2013年以來最高。根據Wind數據,截至4月14日, 國內尿素(4 6 %)、磷酸一銨(5 5 % 粉狀)、磷酸二銨、鉀肥每噸分別報2925、3600、3970、4940元,較2022年初漲幅達到15.8%、28.6%、5.3%、29.7%, 較2021年初漲幅高達 57.3%、77.3%、60.1%、148.2%。化肥價格上漲對種糧成本增加形成直接推動,經測算,漲價將導致玉米每畝生產成本上漲約197—224元,大豆每畝生產成本上漲約103—117 元,對農民種糧收益造成明顯擠壓,短期內將直接影響農民對種植品種的選擇和對化肥投入量的減少,降低其種糧積極性。調查發現,種糧大戶“白忙活不說,還要倒賠錢”“肥料價格這么貴,就少用一點”的心態普遍存在;長期看,將導致糧食單產與總產量下降,推升糧價上漲,從而影響國內糧食安全。
穩定農資供應確保國內糧食生產的對策建議
( 一) 加快落實國家2 0 0 億農資補貼。為應對國際形勢變動下農資價格上漲對糧食生產的影響,3月11日, 國家財政部再次下發200億專項補貼資金, 以部分緩解農資價格上漲帶來的種糧增支影響, 穩定農民收入, 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建議盡快發放, 聚焦實際種糧農民, 落實資金,強化資金監管,做好政策宣傳,確保補貼資金及時、精準發放到實際種糧農民以及新型經營主體、小微企業,讓種糧主體在種糧上不虧本、敢投入、真投入、可持續,夯實糧食穩產增產基礎。同時,加大扶持國內農資生產企業,從減稅降費、原材料供應、用能降費用、農資運輸、產銷對接等多個環節方面支持農資企業增產保供,提升抗風險能力,降低企業因生產性成本上升而造成的影響。
(二)多措并舉保障國內農資市場穩定。立足保障國內農資供應安全,積極采取增加國內生產、投放儲備、加強市場監管等一系列措施,切實做好化肥保供穩價工作。一是加強對大型農資企業和源頭企業的調控力度,確保農資供應充足、價格穩定。近日,國家發改委部署中化集團、中國農資集團、中國化工集團投放100 萬噸國家鉀肥儲備,切實保障春耕生產需要。二是加強農資市場監管,嚴厲打擊農資市場價格壟斷、哄抬價格、串通漲價等違法行為,維護正常生產經營秩序和農民合法權益。三是支持各級供銷社系統采取代儲、保價等多種合作模式承擔化肥儲備任務,積極與上游重點生產企業開展產銷對接,建立健全縣、鄉、村農資銷售網絡,降低農民用肥成本。四是大力推動綠色高效新型農資利用,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技術、有機肥替代化肥和物理、生物防治病蟲害等實用技術,降低農藥、化肥使用量,促進農業降本增效。
( 三) 堅持進口多元化分散外部風險。堅持進口來源多元化和品種多元化并舉,降低單一地區、單一品種對外依存度,有效對沖或減緩外部風險。一是優化配置國際市場資源。積極探尋進口來源替代,構建多元化的全球農資供應體系,增強貿易關系的穩定性,特別是拓展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能源資源潛力較大國家的經貿往來。我國目前已在天然氣、煤炭供應方面和俄羅斯、蒙古等國簽訂長期戰略協議,和加拿大達成新的鉀肥供應合作,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障國內供應、分散進口風險。二是提高主動參與全球供應鏈的能力。扶持壯大商會協會等支撐主體,加強其在行業自律、價格協調、應對糾紛、抵御海外風險、市場開拓等方面的作用。聚焦農資生產、倉儲物流、港口碼頭等重點領域,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農資企業集團。三是強化多邊合作機制作用。利用聯合國糧農三機構、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機構以及“一帶一路”、金磚五國、自貿區等多邊合作框架,加強數據共享、市場監測、經貿政策等協調共商。
(四)完善農資風險監測與動態預警機制。鑒于當前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國內國際市場聯動性增強的背景,一是要健全國內農資產業鏈監測和預警體系,抓好農資生產、消費、儲備、貿易、價格、成本數據采集與分析,準確收集信息,及時掌握發展動態,迅速做出輿情預判,科學引導調控方向。二是完善國際農資市場的監測預警體系,加強對主要農資出口國生產變化、貿易政策、航運狀況等進行動態監控,密切關注國際各類不確定性事件對農資市場及糧食安全的沖擊,同時加強對農資生產潛力與貿易潛力較大國家的研究。三是建立農資智能風控平臺,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云計算技術等, 創新預警理論與技術, 開發風險評估預警智能化體系, 設置政策工具箱, 為各級政府風險管控提供決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