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油茶成林產量低,存在極嚴重的‘千花一果’現象。通過與聯合攻關組通力合作,不僅油茶產量得到顯著提升,而且讓我們公司看到了種植油茶實現盈利的希望。”在近日舉行的海南油茶授粉技術現場觀摩及推介會上,海南海膠樂香油茶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丁仕海如是說。
蜜蜂采集油茶花花粉。中國農科院供圖
據悉,至2023年年底,海南省油茶面積20萬畝左右。海南油茶理論畝產可達1~2噸,但近年的測產數據和調查結果表明,海南現有油茶成林存在極嚴重的“千花一果”現象,林中無掛果樹比例高達40%左右,畝產鮮果僅150 kg左右,且存在嚴重的大小年現象。
為此,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海南省農業科學院展開聯合攻關,并舉辦此次推介會,展示蜜蜂+高活性花粉制備+液體噴施授粉技術相融合的海南油茶精準高效授粉技術。
“鐵桿莊稼”在海南遭遇低產瓶頸
發展油茶產業是我國食用油安全戰略。海南省是油茶發展重點拓展區。海南省八次黨代會將油茶列為海南省重點發展的“六棵樹”之一。
油茶是名副其實的“鐵桿莊稼”,具有一次種植多年受益,且不與農爭地、不與人爭糧的獨特優勢和發展潛力。據介紹,油茶籽油(茶油)是世界公認質量最好的食用油之一,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重點推廣的健康型食用油。油茶籽油及其副產品同時也是重要的醫藥、化工原料,在醫學、農業和日用化工業中得到廣泛應用。
國家蜂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員彭文君指出,糧油安全是國之大者,油茶作為我國特有且廣泛種植的木本油料作物,戰略意義重大,得到中央高度重視。
海南省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劉作凱介紹,油茶和茶油在海南分別又稱“山柚”和“山柚油”,以其獨特的風味和品質,倍受當地人和海南籍海外華僑的喜愛,被視為海南“珍品”。
然而,“低產已成為海南特色油茶產業發展的瓶頸。”劉作凱說,海南油茶產量低是限制農民種植積極性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產品的多樣化與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方面,有廠家嘗試開發海南茶油直飲品,研發日用品(洗發水、沐浴露、面膜等),但由于油茶鮮果數量供應不足等原因,整體處于試產階段。
聯合攻關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慧鵬指出,油茶為嚴格的蟲媒異花授粉植物,前期的研究顯示,由于傳粉昆蟲相對不足、授粉品種搭配不當、花期連續陰雨天氣所導致的海南油茶授粉不良,已經成為海南油茶低產的主要原因。
聯合攻關新技術助推海南油茶增產
海南養蜂產業特色鮮明、潛力巨大,是海南省政府重點發展的林下經濟產業之一。“養蜂業不僅可以提供多樣的蜂產品促進蜂農增收,還通過授粉助力甜瓜、苦瓜等多種農作物提質增效,在油茶授粉中的作用也已經開始顯現。”海南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李蕓說。
此次海南油茶授粉技術展示及推介會在海南海膠樂香油茶產業有限公司的千畝連片油茶種植基地舉行,不僅體現了蜜蜂在油茶授粉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更是以農業新質生產力賦能產業發展的典型案例和場景。
聯合攻關組成員、海南農業科學院熱帶油茶資源培育與創新利用團隊首席專家鄭道君研究員介紹,聯合攻關團隊通過研究揭示了海南油茶的開花座果習性和傳粉生態學特性,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油茶品種親和性快速鑒定技術,可在4個小時內判斷品種間的親和力強弱。
同時,攻關組在高效授粉關鍵技術研發提高油茶產量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針對品種搭配不合理的林分,通過蜜蜂異地采粉+無人機液體噴粉技術;針對品種搭配合理的林分,采用引蜂授粉技術輔以無人機液體噴粉技術。
海南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副所長吳黎明表示,該方案有效解決了主栽品種和授粉品種搭配不合理或花期不遇的問題,也可通過在連續陰雨天氣下擇機快速噴施貯備花粉解決授粉不充分問題,實現現有油茶低產林快速增產的目的。
通過試驗與示范,新技術的增產成效顯著,將海南油茶掛果量提升3倍以上,初步實現了從“千花一果”到“千果掛枝”。但與授粉效率密切相關的油茶品種搭配、液體中花粉活力保持等相關機理機制仍不清楚、花粉液體高效噴施工藝也需優化完善。
海南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許江表示,此次會議展示和推介的海南油茶授粉技術,聯合攻關組正是基于多年科研成果的積累,雙方優勢互補,共同促成科研成果轉化成實際生產力。
丁仕海表示,2024年度,該公司繼續拿出兩個共計1500畝的油茶連片種植基地,作為聯合攻關組的實驗田,以助力海南油茶授粉技術的加速熟化落地。
“我們相信通過進一步研發與應用,油茶的掛果量可再次實現2倍以上的增長。”吳黎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