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為學習荷蘭、比利時和意大利三國在食品科學研究與能力建設等方面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增進與其食品科學領域知名科研單位與高校的合作,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戴小楓所長于8月22日率團赴荷蘭、比利時、意大利三國進行了為期10天的科研訪問。
代表團與荷蘭瓦赫寧根大學食品科學系在創新節能環保加工、碳水化合物的營養與功能、蛋白質提取和功能等方面合作達成一致,將在人員交流、合作研究、研究生和博士后培養、共同申請國際項目和舉辦國際會議等方面開展長期合作。與荷蘭國家食品安全研究所(RIKILT)在食品生物毒素、食品質量與安全風險評估、食品重金屬檢測與追溯等領域開展人員、項目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達成了一致。
代表團考察了全球最大的馬鈴薯淀粉加工企業荷蘭AVEBE有限公司。整個生產線由中央控制室進行全程自動化實時在線監控管理,由地面感應器控制的無人駕駛專用車輛在加工車間和貯藏車間往返運輸加工好的馬鈴薯淀粉,按批號進行智能化自動存取。巨大、自動、清潔、安全、高效的生產模式給代表團留下了深刻印象,對于研究所建設國際一流的馬鈴薯中試實驗室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代表團與比利時魯汶大學食品科學實驗室主任馬克·亨德克教授(Marc Hendrickx)和果蔬采后保鮮實驗室主任尼古拉斯(Nicolas)教授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意大利國家新技術、能源和可持續發展局Casaccia中心高級官員安德魯·桑尼諾(Dr. Andrea Sonnino)博士座談并參觀了分離提取中試實驗室和食品化學分析實驗室。
在意大利農業研究院營養研究所(CRA-NUT),代表團參觀了谷物加工實驗室、乳品實驗室和食物營養代謝實驗室。雙方在小麥加工、營養代謝等優先領域就開展合作研究、共同申請歐盟等國際組織項目和雙邊合作項目、開展人員互訪、學生聯合培養、共同舉辦國際培訓班達成一致,并商定于11月對方來訪時正式簽署合作協議。
在聯合國糧農組織訪問期間,FAO助理總干事王韌博士親切會見了代表團一行,就中國食品科學與產業發展的基礎和優勢、通過FAO平臺開展南南合作促進共同發展和繁榮、參與國際食品安全法典委員會工作、高效利用我國在該領域的實驗室和專家等問題與FAO有關官員深入交換了意見,就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將作為FAO在中國第6個參考實驗室開展南南合作,盡快啟動gateway,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資源投放FAO平臺,將食品科學研究與現代農業發展列入南南合作二期的支持重點等方面進行探討,達成共識,為后續開展系列合作、中國美食產業走向世界奠定了良好基礎。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揎椪{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