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東風鎮鄧賢農場,棉花植株上已結滿碩大的“白花”。新疆貴航自走式采棉機、美國約翰迪爾7760型自走式可打包棉花收獲機在大片田地里快速前進,所過之處,棉絮被采摘干凈,棉株上僅留下葉子和尚未吐絮的花苞……
機械化采收“卡”住棉花規模化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喻樹迅告訴記者,內蒙古西部屬典型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與新疆北部生態條件相似,種植棉花優勢突出。這里光熱資源豐富,年日照時數超過3000小時,干旱少雨,蒸發量大,棉花病蟲害種類少,棉花品質好;蒙西有大面積鹽堿旱地,棉花是抗旱耐鹽堿作物,種植數年,還能改良土壤。
自然條件如此優越,為何以往蒙西棉花沒有得到大發展?“關鍵是大規模機械化種植、采收難題沒有攻克。”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總農藝師張建中說,跟玉米、小麥等作物不同,棉絮輕,無法通過收割后揚谷,利用重力分離的方式來獲得棉絮。棉花機械采收技術的發展為內蒙古規模化發展棉花種植提供了便利條件。
此外,“內蒙古地多人少,如額濟納旗面積約11.5萬平方公里,人口僅2萬,采收棉花人手不足。目前市場上1公斤籽棉收購價約8元人民幣,但采收1公斤籽棉人工費接近3元,成本過高。”張建中說。
喻樹迅說,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根據機采棉特點,研發出種植模式及其全程機械化配套栽培技術。如植株“矮”,結鈴“密”“早”,棉株高度相對一致,株距為9厘米、帶狀種植,有利于機械化種植、采收;機械覆膜、鋪滴灌管、施肥、播種一次性作業及機械中耕除草和機械噴藥等,減少人工成本。
據悉,2011年,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依托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成立了內蒙古棉花綜合試驗站,3年來,試驗站先后引進中棉50等90余個品種,篩選出適合內蒙古種植的8個主栽品種;形成了膜下滴灌抗旱節水、病蟲害綜合防控、全程機械化和輕簡化種植等10余項關鍵技術。在全國棉花高產創建活動中,2011年度阿拉善左旗獲畝產523.4公斤籽棉的高產紀錄,在全國首次實現畝產“千斤棉”目標。
在內蒙古額濟納旗進行棉花規模化種植的甘肅慧達信科貿集團公司董事長李鑫說,由于機械化難題獲解,蒙西棉花種植、機采面積迅速擴大。2012年,阿拉善盟機械采棉面積300余畝,今年已增加到8000多畝,明年預計內蒙古機械采棉面積將有更大的發展。
機械化、規模化植采棉,經濟效益高
為實現在干旱地區植棉,中棉所在培育出國產轉基因抗蟲棉后,又成功培育出轉基因抗旱棉。喻樹迅說,在30—50厘米土壤層含水量僅5%—8%的情況下,抗旱棉花仍能正常生長,為蒙西旱地植棉創造了條件。
喻樹迅還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使用中棉所研發的全程機械化栽培、采收技術,更省水、省肥、省工并增產。即傳統大田灌溉畝均用水500立方米,棉花示范田膜下滴灌技術畝均用水僅200多立方米;肥料隨水滴灌,節省肥料投入成本150元/畝;省去人工澆水、施肥、采棉等主要環節用工,僅機械化采收較人工摘棉花一項,每公斤籽棉節約1.6元;為便于大面積機械化作業,去除田埂與水渠,實際節地13%;此外,機采棉田間管理時效性強,棉花長勢均衡、普遍早發,經過實際測產,機采棉較傳統種植畝增產21.5%。
李鑫說,他的棉田畝產籽棉400—500公斤,按照1公斤8元收購價計算,每畝棉花產值約3200—4000元,刨掉各種投資,純收入超1000元,遠高于當地種植玉米的收入。
緩解棉糧爭地矛盾 改善內蒙古生態環境
據統計,每年我國棉花需求量超過1000萬噸,自給率約70%。隨著我國紡織品出口快速增長,棉花產需缺口逐步擴大。另一方面,我國耕地逐年減少,棉糧爭地矛盾嚴重。
喻樹迅說,阿拉善盟種植玉米,整個生育期需用水量600—800方/畝,種植棉花,僅需用水250—400方/畝,可節水30%—60%;一般畝產籽棉400公斤左右,是內地棉花產量的2倍。
“今后5—10年,在以阿拉善盟為核心的蒙西地區發展500萬畝棉花,就意味著內地可調減約1000萬畝棉田用于糧食生產,按內地玉米產量1500斤/畝計算,每年可增收糧食700—800萬噸,有利于緩解糧棉爭地矛盾,促進國家糧食安全。”喻樹迅說。
阿拉善盟科泊爾灘等地干旱缺水,土壤鹽堿化重,植被少,長期裸露,風蝕沙化日益嚴重。張建中說,在此類地區種植棉花,不僅可充分開發利用鹽堿旱地和有限水資源,還可增加植被覆蓋度,減蒸抑塵;棉花生長期間,還將吸收土壤中的鹽堿成分,能保護、改善當地土壤和生態環境。
(科技日報內蒙古阿拉善10月14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