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3日召開的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這十年”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吳孔明表示,“科技創新工程”于2013年在財政部和農業農村部支持下啟動實施,今年已滿十年,進入了跨越發展期。十年來,持續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工程”,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活力得到激發,創新機制得以優化,創新能力加快提升,現代院所制度逐步完善,發展水平邁上新臺階,為建設農業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是發展布局不斷完善。聚焦“四個面向”,構建了11大學科集群、58個學科方向、283個研究方向的“三級學科體系”,加強基礎研究和新興交叉學科布局,補足鄉村振興學科短板,實現從支撐“一農”向支撐“三農”轉變。構建起符合農業科研規律的學科、團隊、任務等一體化布局和創新組織體系,按照學科方向組建了330個科研團隊,形成一支符合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需求的、穩定的、成建制的農業科技創新隊伍,圍繞學科方向開展持續科研攻關;圍繞國家重大需求,部署院、研究所、科研團隊三級任務,建立起系統化的科研任務體系,確保使命職責層層落實。
二是發展基礎更加穩固。在科技創新工程支持下,實施人才強院戰略,先后啟動實施“青年英才計劃”“青年人才工程”“農科英才工程”等人才計劃,培育和引進了509位農科英才,構建起以戰略科學家為核心、領軍人才為中堅、青年人才為支撐、博士后和研究生為后備的雁陣式人才體系,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不斷增強。牽頭建設8個全國重點實驗室,參與建設7個,占農業領域的40%。建成國家作物種質庫、國家農業生物安全科學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平臺支撐能力日益提高。
三是創新水平大幅提升。十年間,取得了一批重大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創新成果,創新效率與創新水平大幅提升。獲國家獎成果占全國農業領域的1/4,農作物新品種、國家標準、新獸藥、新肥料等成果數量,均實現翻倍增長,獲國家專利獎占全國農業領域的70%,高水平科技論文數量年均增長16%以上,近5年在以第一完成單位在Cell/Nature/Science頂尖期刊發表論文16篇。作物、園藝、植保、獸醫、資環等學科集群進入世界第一方陣,作物功能基因組、動物疫病等主要學科領域重大科學發現、論文專利等產出位居世界前列。
四是支撐發展更加有力。十年間,圍繞“國之大者”開展科研攻關,取得了一批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的重大科技成果。培育的“中嘉早17”“中麥895”“中新白羽肉鴨”等大量新品種成為國家主導品種,構建的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農田養分資源高效利用等大批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成為國家主推技術,創制的生物農藥阿泰靈、禽流感滅活疫苗等農獸藥成為國家重點推廣產品,為國家糧食安全、生物安全、生態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圍繞糧食安全、農民收入、鄉村環境整治等問題,形成1200余項戰略研判和政策建議報告,中國農業展望、產業發展、綠色發展、農村人居環境等系列報告廣受學術界認可和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成為政府決策的重要參考。一系列成果轉化、示范和推廣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重大科技貢獻。
五是引領能力明顯增強。牽頭組建全國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布局成立75個專業、產業和區域性聯盟,團結帶領全國農業科研力量建立聯合作戰機制。不斷深化與國際組織、全球農業科研教學機構、基金會和跨國公司等科技合作,建立全球農科院院長高層研討會對話機制,發起農業基因資源闡析(G2P)國際大科學計劃,國際合作交流的廣度深度及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
六是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持續優化。建立以學科方向為引領、以科研團隊為主體、以科研任務為主責、以平臺基地為支撐的“有組織科研”體系。建立“舉院抓大事”管理機制,組建重大任務局,聚焦種子、耕地等6個重點領域,部署實施院級重大任務,強化全院“一盤棋”的科技力量部署和科技資源的“一體化”配置,構建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組織管理模式。統籌全院科技力量,組建小麥、水稻等8個產業專家團,建立常態化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有效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