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時節,麥收的推進線越過淮河,全國最大的小麥主產區——黃淮海麥區,進入了夏收的高峰期,農業農村部最新小麥機收進度顯示,截至6月5日,全國已收獲小麥1.21億畝。夏糧主產區收獲進度加快,在河南、江蘇、山東等地的廣闊平原上,大量跨區作業的收割機,匯成洪流,在農田里馳騁,將每一粒小麥收割歸倉。
2022年的夏收是一場最艱難的豐收,去年夏天的河南暴雨、秋天的北方秋汛,反復的新冠疫情……半年多來,許許多多的農民、農業專家、農業干部,奔忙在鄉間田野,付出了無數辛勞和努力,只為了這場豐收。
6月1日,安徽蚌埠,麥客們的收割機裝上了拖車,準備出發收麥子。成小丹 攝
由南到北
小麥的夏收路線圖
在中國,小麥和油菜籽,是夏收中最主要的作物,作為口糧的小麥尤其重要。
來自農業農村部的數據顯示,去年冬天,我國冬小麥播種面積3.36億畝,主要分布在黃淮海長江中下游、西南等地區。
每年四月到六月,冬小麥從南到北漸次成熟。最早成熟的,是西南麥區,主要在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四川是西南最大的麥區,平坦的廣漢平原上,數百萬畝小麥在五月中旬開鐮收割。
五月下旬,長江中下游平原上的小麥也成熟了,大多數跨區作業的農機手們,每年收割之旅的第一站就在湖北,尤其襄陽,這個江漢平原上的農業大市,有超過500萬畝的小麥。來自襄陽農業部門的數據顯示,今年襄陽小麥播種面積為540萬畝,夏收期間,除本地農機外,還有兩千多臺跨省作業的農機進入襄陽,幫助收割。
在江漢平原麥收尚未結束時,淮河兩岸至秦嶺一代的小麥也成熟了,農機手們一路北上,跨過淮河,翻過秦嶺,分散進入安徽、江蘇、山東、河南等地,進入全國最大的小麥主產區黃淮海麥區。
6月1日,安徽蚌埠,小麥已經成熟收獲了。成小丹 攝
整個黃淮海,涵蓋北京、天津、山東、河南、河北、江蘇、安徽等麥區,黃河、海河、淮河千萬年的沖積,形成了廣袤、平坦而肥沃的平原,這里種植著超過2億畝的小麥,是全國夏收的中心地帶。
從5月底到6月底,黃淮海平原上的小麥漸次收割,在7月前收割完畢,夏收進入最后的階段,然后春小麥開始收割。東北春小麥主要集中在內蒙古,超過600萬畝,黑龍江也有70多萬畝。西北春小麥則分散于新疆、甘肅、寧夏等地,超過700萬畝。
預估產量
廣漢平原上的測產
5月18日,四川省廣漢市連山鎮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中,一場實收測產正在進行。去年秋天,這里也受到了秋汛的影響,有部分小麥晚播。此次測產中,專家組對晚播小麥進行了專門的檢測,通過機械化實收、稱重、測水分等步驟之后,專家組宣布測產結果,畝產達到600多公斤。
5月中旬,廣漢驗收田中,實際測產的數據為畝產687.9公斤。中國農科院供圖
和現代農業產業園中高產的小麥相比,普通農田中的小麥,尤其是去年受秋汛影響的晚播小麥,今年的產量也超出預期。
來自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的調研數據顯示,今年四川小麥總播種面積超過900萬畝,其中,冬前一二類苗710多萬畝,平均畝產超過400公斤,相較2021年,增產40多公斤,冬前三類苗180多萬畝,平均畝產超過300公斤,相較2021年,增產近30公斤。
四川的晚播冬小麥,為何能夠增產?這得益于去年冬天至今年春夏間,無數農民和專家的保夏糧攻關工作,也得益于溫暖的冬天和春天,以及比預計更輕的病蟲害。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所副所長、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劉錄祥介紹,從去年秋天開始,農業農村部組織全國農業專家,中國農科院抽調160多名專家組成11個小分隊,深入各主產區,進行田間指導,科技壯苗,尤其是1億畝晚播苗,農業專家分片包干、長期指導,在小麥的各個階段進行促壯。
正式開鐮
小麥產量依靠三要素
在廣漢平原上的小麥緊張收割時,長江中下游,江漢平原的北端,小麥也開始成熟。5月17日,湖北省鐘祥市,80多萬畝小麥正式開鐮。
鐘祥市石牌鎮耿巷村里,60歲的盧振華和往年一樣,收拾好收割機,開始幫周邊的糧農們收割小麥,他告訴記者,當地今年的小麥收成不錯,是個豐收年,他估算,當地農民種植的小麥,畝產可以達到900斤。而規模化程度更高的合作社、農場中,產量也更高一點兒,鐘祥市一家合作社的負責人馬連芳告訴記者,他們的合作社,種植了2萬多畝小麥,畝產平均在1000斤到1200斤之間。
“影響小麥產量的要素,主要有三個。”劉錄祥介紹,“畝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三個數相乘就是小麥的畝產量。一般來說,同一品種的產量三要素是相對穩定的,但也會隨著各地氣候、環境的不同,這些要素的數據也有區別。比如今年四川的小麥,一、二類苗平均畝穗數在24萬左右,也就是說,一畝地中,平均長出了24萬個麥穗。當地種植品種的穗粒數常年在40粒左右,今年達到了43-45粒,這意味著,每個麥穗上,平均比往年多了3-5粒。最后一個是千粒重,就是一千粒麥粒的重量,平均在45克左右,今年達到了46.1克?!?/span>
在黃淮海麥區,小麥品種的三個要素的數據又有不同,畝穗數平均在42萬左右,越往北,這個數字越高,“比如河南,低于40萬,要達到最佳產量就困難了。到了河北,這個數字更高,一般高產麥田要達到45萬-47萬?!眲浵檎f,“從今年的調研數據看,各個小麥主產省,三個要素的表現都不錯,晚播苗的科技促壯效果很好?!?/span>
氣候適宜
創造出豐收條件
從5月中旬到6月初,半個月的時間里,小麥搶收的進度,就從濕潤的西南、中南地區,一路北上,跨過了淮河,進入了全國最大的小麥主產區,黃淮海麥區。
5月29日,位于安徽蚌埠的農機手吳瑞瑞,開始麥收工作已經近一周了。吳瑞瑞和妻子成小丹以及堂哥夫妻倆組成了“麥收小隊”,前幾天走南闖北,去過不少地方收麥子。這段時間,吳瑞瑞主要幫助附近的散戶收割,規模化的農場大約在6月1日前后收割。
“小農戶種的數量少,可以自己拉回家晾曬,所以濕度大一點兒沒問題,但規?;霓r場或合作社,數量很大,如果提早收割,沒地方晾曬。所以要等到麥子稍微干一點兒,水分降低到13%左右的時候再收?!眳侨鹑鸶嬖V記者。
“安徽去年幾乎沒有受到秋汛的影響,今年的收成很不錯?!眳侨鹑鸾榻B,今年當地的畝產估計在900斤以上。而根據調研數據,安徽的平均畝穗數達到40萬,穗粒數為33.7,千粒重達到42克。
6月1日,安徽蚌埠,農機手吳瑞瑞的收割機在卸麥子。成小丹 攝
在淮河北岸,河南的駐馬店、信陽等地,也在同一時間開始收割,劉錄祥告訴記者,目前的反饋數據不錯,從產量三要素上看,畝穗數和去年持平,穗粒數增加了1-2粒,目前千粒重尚無數據。在山東,今年的畝穗數比去年平均高1萬-2萬穗,穗粒數和去年持平。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21年秋季,受秋汛影響,大約1億畝小麥晚播,經半年多的促弱轉壯之后,原本的三類苗,大部分轉化為一二類苗。
“除了科技壯苗行動之外,天氣和病蟲害低發也是重要因素?!眲浵檎f,“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日平均氣溫比往年高了1℃到2℃,幾個月下來,積溫比往年高出超過100℃,一些地方晚播造成的弱苗,有了轉壯的條件。同時,病蟲害發生程度較輕,也是豐收的基礎。比如四川,這里本來是條銹病的大本營,但去年秋汛之后,整個冬天病菌孢子數量很少,到今年發病程度就比較輕?!?/span>
天時人和
為豐收打下了基礎
“從現在看,去年晚播造成的弱苗,基本上轉化過來了,這是很多因素共同促成的。”劉錄祥說,“簡單來說,就是人努力,天幫忙,為豐收打下了基礎?!?
5月31日,江蘇興化市周莊鎮,種植戶陳勝正在為麥收做最后的準備,陳勝去年秋季種了近300畝小麥,只是種植時間稍晚,開春的時候,苗有點兒弱,顏色發黃。今年3月,來自中國農科院奪夏糧豐收行動專家組的專家和當地農技人員,在周莊鎮的農田中,對他的苗情進行了分析和指導,告訴他盡快澆水促壯。
到麥收的時候,陳勝的弱苗已經完全轉壯,他告訴記者,估計今年的產量可以達到900到1000斤。“這個產量算很不錯了,是個豐收年?!?/span>
6月1日,陳勝家的麥田正在收割。陳勝 攝
不僅如此,今年的小麥收購價也比去年高很多,在興化當地,食品加工廠的收購價格為1.45元每斤。陳勝介紹,1.45元每斤是水分13%的小麥價格,但要自己送過去,平均下來,每斤小麥的運費在2分錢左右,也就是說,最終價是1.43元。
在安徽蚌埠,吳瑞瑞今年多租了幾塊地,都種了小麥,收成不錯,他還新進了一套烘干設備,成本不低,但他覺得還算值得,家里種小麥多,如果賣“濕麥子”,價格比干麥子要低不少,僅僅這一個環節,就要損失不少收入。
江蘇銅山的稻田麥也到了收獲季,71歲的劉玉奎也做好了麥收的準備,劉玉奎家的收割機是履帶式的小型收割機,稻麥兩季都可以下田,適合當地的小塊麥田,轉向靈活,成本也比大型收割機低一點兒。
農民增收
技術和市場同樣重要
5月29日,中儲糧南陽直屬庫多個庫區開始大量收購2022年產新小麥,一二三等小麥收購價分別為1.48元每斤、1.47元每斤、1.46元每斤。
“這個價格以前從沒有過?!币晃环N植戶說,但高價并不意味著種糧食更賺錢了,事實上,去年秋季至今年春季,農資價格的上漲,再一次提升了種糧的成本,該種植戶告訴記者,“一畝地用5包肥料,原來每包100元左右,現在每包180元到190元,相當于漲了400元左右。即便兩季平攤,也漲了200元。油價上漲后,收割的費用也漲了,去年收一畝地55元,今年漲到60到70元了。”
吳瑞瑞也告訴記者,油價上漲,使得收割成本也在上漲,在安徽、河南等地,去年每畝小麥的收割費為45元到50元,今年普遍上漲了5元到10元。
對此,5月30日,財政部在前期已發放200億元農資補貼基礎上,再次下達100億元農資補貼,對實際承擔農資價格上漲成本的實際種糧者進行補貼,適當提高了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等,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不過,在農資補貼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幫助農民增收的途徑?劉錄祥認為,還是要提升糧食作物的品質和特色,“我國是小麥第一大生產國,也是第一大消費國,但消費的主體,還是用來做饅頭、面條的優質中筋品種,類似做面包用的高筋品種,總體消費量并不大。但這并不意味著,普通品種就沒有提升品質和價格的辦法了。事實上,在西北一些地方,一些當地特色的面食,主要使用的是當地的品種,比如一種寧夏的春小麥品種‘寧春4號’,由于是制作當地一種知名的高檔雪花粉的主要原料,幾年前在地頭的收購價,就已經達到1.65元每斤。所以,還是要把小麥原糧變成一種商品,變成有專用品質、附加值更高的商品,才能幫助農民真正實現增產增收,而不僅僅是作為一種初級原材料去銷售?!?/span>
最后時刻
最怕干熱風
進入6月后,夏糧收獲到了最緊張的時候,河南、山東、河北等地大面積的小麥,進入灌漿乳熟期,也就是收獲前最后一個階段。
5月28日至30日,淮河、秦嶺以南的一場大雨,剛剛下在了麥收后的安徽南部、湖北等地,仍在收獲的安徽北部、淮河以北,躲過了這場麥熟時的降雨?!扒皟商斓袅藥讉€點兒,未來一周的預報都沒雨,正好收麥子。”5月30日,身在淮南的吳瑞瑞告訴記者。
在河南,一場剛剛結束的大風,讓許多種植戶憂心不淺,幸好,沒有造成太大的損失?!皬哪壳笆占降那闆r看,前幾天的風,只是讓部分小麥有些傾斜,并沒有倒伏,對產量影響不大?!敝袊r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肖永貴說。
不過,麥熟前的危機,并不只有大風和暴雨,干熱風同樣是影響產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近來持續的高溫需要格外注意,“麥熟前需要預防高溫逆境,防備局部的干熱風。麥收前后,正是高溫季節,容易出現干熱風,而干熱風會催熟小麥,導致灌漿期變短,千粒重降低,小麥的產量自然會受到影響?!眲浵榻榻B,“灌漿期是奠定小麥產量(粒重形成)最重要的時期之一,比如青藏高原,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創造過畝產2000斤以上的全國高產紀錄,也一直都是高產小麥的種植區,就是因為那里的春小麥灌漿期比黃淮海地區延長了30-50天,而且高原氣溫偏低,適合小麥生長,那里的小麥,穗子大穗粒數多,千粒重可以達到50多克,比黃淮海普遍40多克的千粒重,要高出很多?!?/span>
冬小麥的生長期長達半年多,但每一個階段,都極為重要,“總體上看,今年的豐產應該具備了基礎,比之前預計的要好很多,但不能掉以輕心,尤其是麥收前的最后一段時間,要全力做好干熱風等災害預防,千萬不能放松,保證顆粒歸倉。”劉錄祥說。
收獲之后
播下了新種子
在安徽的吳瑞瑞準備收割自家小麥時,遠在山東的農場主郝英冉,已經在為下一季的播種做準備了。今年夏播,郝英冉準備種大豆。國家鼓勵大豆擴種,這對種植者們來說,是一個利好的消息。
遠在東北的大豆之鄉海倫市,大豆的播種也接近尾聲。海倫市500多萬畝耕地,常年有一半以上種植大豆,在當地,有許多高產、優質的大豆品種,且因為土壤天然富硒,當地的農作物廣受歡迎。
在黃淮海,大豆也是秋季的主要作物之一,“黃淮海麥區,多為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每年10月左右播小麥,次年5月中下旬到6月收獲,6月中旬開始播種秋季作物,以玉米、大豆為主?!眲浵榻榻B,“黃淮海地區普遍積溫較高,6月20日前后播種都能正常成熟。”
在東北,一年一季的種植區,春玉米的播種剛剛結束,進入到夏管階段。而在長江中下游,約7500多萬畝小麥收獲后,大多即將進入插秧的季節,“江蘇、安徽等地主要是稻麥輪作,小麥收完之后種水稻,水稻最晚到11月份,那時候,溫暖的中南部仍舊來得及種冬小麥,比如安徽。”劉錄祥說。
夏收、夏播、夏管,每年三夏,都是農田中最忙碌的時候,14億的人的糧食安全,從一粒粒種子開始長成,“糧食是人類的生命線,如果可以像愛護生命一樣愛護糧食,即便我們人很多,也不用擔憂糧食安全的問題。事實上,在今天,我們的口糧完全自給,糧食安全有保障,未來更要考慮的,怎么吃的更健康、更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