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25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共同主辦的首屆“旱地農業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召開。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長張振華,FAO代表,CGIAR代表等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梅旭榮主持開幕式。
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吳孔明院士。
吳孔明指出,旱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對于保障全球糧食和營養安全、保護生態環境、消除貧困、改善民生至關重要,中國農業科學院與有關科研機構聯合研發推廣抗旱適水種植模式和關鍵技術裝備,使中國北方干旱地區降水利用效率平均提高7個百分點,旱地作物的降水生產力在過去30年中將近翻了一番。吳孔明表示,當前全球農業仍面臨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加劇、水土資源退化、食物需求剛性增長、饑餓與營養不良人口規模巨大等諸多挑戰。中國農業科學院與10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建立了合作關系,今后將與國內外同行繼續密切合作,積極推動旱地農業可持續發展,為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張振華指出,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旱地農業發展,2023年8月印發了《旱地高標準農田建設技術規范(試行)》,指導各地統籌做好在缺乏灌溉水源的地區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有關工作。下一步將圍繞旱地農業水資源利用率和生產力的提升,加強科技創新支持,促進旱地農業發展轉型;引導應用場景搭建,促進旱地農業成果落地;深化各方合作交流,促進協同攻關創新。
本屆會議以“構建富有韌性的旱地農業生態系統,支撐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為主題,圍繞“旱地農業高新前沿技術與產品”“富有韌性的旱地農業生態系統”“旱地農業區糧食和營養安全”“旱地農業區生計改善”和“支撐旱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經濟政策”5個專題開展研討交流。會上還啟動了國際旱地農業協作創新平臺(iDAR),發布了《旱地農業協同創新倡議》。來自全球20多個國家7個國際組織的近300位代表參加了研討會。
(中國農業科學院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