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2021年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圖為會議現場。
1月1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2021年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總結分析了中國農業科學院2020年工作,系統盤點“十三五”發展成效,分析當前主要形勢與任務,謀劃“十四五”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思路,部署2021年重點任務。
會議指出,2020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農業農村部的各項工作部署,積極配合中央巡視組開展政治巡視,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院所改革發展,如期高質量完成了各項任務。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選育與推廣了“華浙優261”水稻、“中麥895”小麥、“中黃6106”大豆等一批主糧品種,有力支撐“藏糧于技”。
其中,科研立項與財政經費保障延續好勢頭,新增主持各類課題2312項,合同總經費15.2億元,國家自然基金315項,其中,重大類項目15項。“杰青”、“優青”立項獲得新突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新增3項。重大科技成果產出再創佳績,牽頭獲得省部級獎勵25項,其中一等獎5項。獲得新獸藥證書9項,其中一類新獸藥3項。審定(登記)品種359個,其中國審233個。制定各類標準487項。強化產學研用結合,支撐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
會議強調,2020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在支撐宏觀決策上取得突破性成績,2020年度農業展望報告、農業產業發展報告等多個研究報告獲得廣泛關注。院地合作務實展開,與4個省級、12個地市級政府新建全面戰略科技合作關系。創新聯盟建設深入推進,新布局聯盟7個,打造15個標桿樣板,組織全國近千家單位,開展重點任務526項。人才引育呈現新氣象,34人次入選國家人才計劃,引進高層次人才28人,農科英才達到342人,博士后進站人數同比增長近40%,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建設進展明顯,研究生教育管理不斷加強。
此外,國家作物種質庫、成都中心、北方水稻中心、南繁研究院等重大條件平臺建設進展喜人,支撐保障和服務能力不斷增強。機制創新初見成效,院所運行效率持續提高,安全應急防線不斷筑牢,院區綜合治理水平大幅提升,現代院所發展不斷加速提速。
會議指出,“十三五”期間,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事業取得重大成就。全院累計獲得有效發明專利2964件,取得植物新品種權338個,新獸藥、新農藥46項。其中,牽頭立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99項,占農口立項數的1/5。建成全球最大的大動物P4實驗室單體設施,國家種質資源庫結構封頂。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572項,較“十二五”同比增長12%。獲國家科技獎36項,占全國農業領域授獎成果的約1/4,較“十二五”增加5項。新增兩院院士6名,新增國家級人才252人,培養自有人才580余人,引進海外優秀人才240余人。科研任務和團隊管理機制基本構建,科研放管服、破“四唯”改革深入推進,院所管理規則和章程不斷完善,農科特色監督體系初步建成。
此外,會議還通報了2020年研究所評價結果,發布了中國農業科學院十大科技進展,表彰了重要論文與重大品種獲得者、院科技成果獎、“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第六屆全國文明單位”、院平安建設優秀單位、院成果轉化獎、 院發展基金會、資助勤學勵志助學金和國際交流合作獎學金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