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9日從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獲悉,該所養殖業污染防治創新團隊的研究,揭示了豬糞與玉米秸稈在厭氧干發酵過程中,揮發性脂肪酸與氨氮之間的協同作用機制。這一成果不僅為厭氧干發酵技術的優化提供了理論基礎,還促進了養殖廢棄物資源的高效利用。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化學工程》上。
“在厭氧干發酵過程中,揮發性脂肪酸作為關鍵的中間產物發揮著重要作用,而氨氮則對富含氮元素的原料的發酵性能具有顯著影響。這兩者之間還存在著相互作用的關系。因此,闡明揮發性脂肪酸與氨氮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協同影響的機制,對于提高發酵性能具有重要意義。”論文通訊作者、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研究員杜連柱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研究發現,通過外源性添加低濃度的氨氮,可以有效緩解因揮發性脂肪酸過度積累所導致的酸抑制效應,并促進與乙酸營養型產甲烷途徑相關的功能酶編碼基因的表達(基因被轉錄成信使核糖核酸,并進一步被翻譯成蛋白質的過程),從而使得甲烷的產率實現了從1.7%至18.1%的提升。然而,當氨氮濃度過高時,會抑制與氫營養型產甲烷途徑相關的功能酶編碼基因的表達,進而加劇酸抑制現象,導致甲烷產率大幅下降,降幅介于65.7%至69.8%之間。
“本研究的結果有助于開發更有效的方法來優化干式厭氧消化過程,從而提高相關甲烷生產的效率、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這不僅加深了對畜禽糞污厭氧干發酵過程的理解,還為提高農業廢棄物的能源轉化效率提供了數據支撐。”杜連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