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關鍵技術補助為防災減災添底氣
記者:對糧食生產而言,今年的氣象條件如何?對糧食生產有什么影響?
梅旭榮:今年氣象條件對糧食生產有利有弊。有利因素主要有:一是農區大部降水充沛,確保了作物播栽面積和夏秋作物生長需水;二是光溫適宜,有利于秋收作物發育和產量形成;三是無大范圍持續性氣象災害發生。比如東北地區的早霜一般出現在9月底10月初,如果大面積發生,可能減產10%,如果遭遇嚴重早霜,減產幅度會更高,但現在來看,我們擔心的東北、黃淮地區春旱以及東北地區早霜凍、長江流域寒露風都沒有發生。
當然,一些極端天氣情況也給糧食生產帶來了不利影響。一是全國范圍內強降水天氣多,分布廣,部分地區洪澇災害偏重,如受7月下旬特大暴雨影響,北京、天津玉米分別減產9.5%和6.1%。二是臺風登陸偏多、登陸期集中、影響范圍廣,對糧食生產影響重于常年。受“布拉萬”影響,吉林中部玉米倒伏面積達1320萬畝,玉米產量損失預計達4%左右。三是多雨導致農業遷飛害蟲和喜濕型病蟲害偏重發生,如多雨寡照導致部分地區小麥赤霉病、馬鈴薯晚疫病和粘蟲偏重。
記者:針對今年氣象條件中的不利因素,農業防災減災主要做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
梅旭榮:農業防災減災,我們今年主要做了兩項工作,一是落實中央農業防災減災穩產增產關鍵技術補助,二是推廣了一系列防災減災高產穩產關鍵技術。
4月份,針對東北和西南地區干旱、南方低溫陰雨寡照等不利氣象條件,中央出臺了防災減災穩產增產關鍵技術補助政策,安排專項資金33.15億元,農業部和財政部聯合印發了《農業生產防災減災穩產增產補助資金實施指導意見》,對東北地區玉米抗旱“坐水種”、冬小麥主產區“一噴三防”、西南地區玉米覆膜種植等6項防災減災技術措施給予補助。
這些政策的實施,有力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促進了防災減災技術的落實和春季農業生產順利開展。內蒙古扎賚特旗巴彥高勒鎮一個農戶家里有90畝地,他告訴我們,往年只能“坐水種”40多畝,今年旱情更重,但因為有了補助資金支持,家里90畝地全部種上了玉米,實現了一播全苗。
另外,從去年秋播開始重點推廣了一系列防災減災高產穩產關鍵技術。以小麥為例,重點推廣的深松深翻、秸稈還田、精量半精量播種、播后鎮壓、澆越冬水、“一噴三防”等技術,增強了小麥的抗旱、防凍、防干熱風、防病蟲害能力,為今年小麥再獲豐收奠定了基礎。
從糧食生產與氣候關系來看,我國主要糧食產區正常氣候變率在15%左右,而災害損失率為10%左右,這是防災減災在糧食穩定增產中發揮作用一個很有說服力的證明。
記者:近年來旱澇頻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不斷增加是有目共睹的事實。面對自然災害的多發、重發、頻發,糧食為什么依然能連年豐收?
梅旭榮:我國糧食主產區位于東亞季風氣候帶,顯著特征是氣候變率高,不穩定性強,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影響,南澇北旱、南旱北澇格局明顯,因此中國的糧食生產必須立足抗災奪豐收。在與自然災害長期斗爭的過程中,我國的農業防災減災科學技術水平和農業災害風險管理技術水平不斷提高,農業防災減災能力不斷增強。農業部在2006年出臺了農業重大自然災害應急預案,形成了4級應急響應機制,去年又成立了防災減災專家指導組,面對不同等級的農業災害,我們分別有應對的技術和方案,這就為奪取糧食“九連增”奠定了基礎。
需要強調的是,我們常說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多發是我國季風氣候本身的一個特點,氣候變化背景下這些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有所增強,也有利于病蟲害的發生。這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糧食生產的影響需要客觀分析,尤其是發生時間、地點和范圍。比如,對我國糧食生產影響最大的災害是干旱和病蟲害,旱災損失約為氣象災害損失的60%,病蟲災害損失約占總產的20%左右,而近幾年除西南地區發生持續的較大范圍干旱、部分糧食主產區發生階段性干旱外,主要糧食主產區沒有發生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的嚴重干旱,總體上對全國糧食產量影響偏小。近年來通過加強監測預警和統防統治,病蟲危害得到有效控制。
對于糧食“九連增”,我們要客觀分析。在這9年里,前4年以恢復性增長為主,通過政策的調動、面積的恢復,糧食總產重新跨上萬億斤臺階;真正的增產是在后5年,依靠技術、政策、投入、防災減災等措施,在面積穩定的基礎上實現了單產提高。同時,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也要辯證看待。氣候變化會導致溫度升高,但也會降低輻射,從而使風速減小,蒸發減少,這些因素會綜合作用于糧食生產。
記者:在糧食“九連增”的過程中,我國在防災減災方面積累了哪些經驗?應對極端天氣及氣候變化的挑戰,糧食生產還需要在哪些方面繼續加強?
梅旭榮:農業災害的發生取決于致災因子和承災體兩方面因素。上世紀90年代以來,品種選擇的變化導致糧食作物生育期延長、耐寒能力下降,極端天氣帶來的災害風險加大,旱澇災害造成損失的絕對量在增加。上世紀80年代,自然災害損失率在5%-8%,目前自然災害的損失率達到10%。這說明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承災體變化導致極端天氣引發的災害風險在增加。
面對農業防災減災的新形勢,即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要求、氣候變化影響、品種布局變化、耕作度變革、經營主體變化等,為保障我國糧食生產持續穩定增長,必須建立健全農業防災減災長效機制,重點是建立健全農業防災避災機制、災害監測預警機制、農業科技減災機制、農業防災能力建設機制、農業防災減災協作聯動機制和農業自然災害風險分擔轉移機制。
對我國糧食生產來說,主要的氣象災害包括高溫干旱、洪澇、低溫冷害和霜凍。由于大多數災害的發生是一個累積的過程,因此防災減災的關鍵不僅要從應急角度去考慮減災、救災,而且應該將防災措施常態化。像東北地區“十年九春旱”,東北地區春旱、長江中下游春季低溫寡照等氣象情況發生幾率都很大,必須將結構避災、工程防災、生物抗災、技術減災、制度救災等措施綜合起來考慮,使抗旱“坐水種”、大棚育秧、“一噴三防”等行之有效的防災減災技術補助政策常態化。
我國糧食主產區集中于松嫩和三江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和成都平原三大平原區,三大區域糧食總產占全國的70%-80%,其中松嫩和三江平原的水稻、玉米、大豆主要面臨春旱、早霜及低溫冷害的威脅,黃淮海平原冬小麥的主要氣象威脅是春旱和秋旱,而長江中下游和成都平原的水稻生產則容易遭遇低溫寡照、洪澇、臺風和寒露風侵襲。可以說,只要抓住了重點區域、重點時期的重點技術,就能保證80%的年景有好收成。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