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是新世紀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4份一號文件,表明黨中央、國務院堅持不懈地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也反映了黨中央國務院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對于一號文件,我們要著重關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要確保糧食生產能力。文件明確提出糧食作物要穩定水稻、小麥生產,確保口糧絕對安全。明確要求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且碗里盡可能裝中國糧。糧食安全是個老話題,國際不少有案例,我們國內也曾出現糧食短缺的情況,其中的經驗教訓是;糧食產量下滑很容易,但恢復起來比較慢。作為人口大國的中國,依靠國際市場調劑來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無疑是不現實的。當今世界仍有近9億饑餓人口,全球自然災害、經濟波動、政治與軍事沖突等不穩定因素經常導致國際糧價暴漲暴跌;從墨西哥、朝鮮等典型國家經驗和教訓來看,如果沒有足夠的糧食自給能力,國家發展終都得受制于人;相反,俄羅斯糧食自給率較高,在近年受歐美持續制裁的困境下仍然有效保證了國家穩定。
第二要增加農民收入。一號文件明確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把農民增收放在第一位。國家統計局發布:2016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由上年同期的2.73下降為2.72,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繼續縮小。但需要我們加以注意的是絕對差距仍在不斷擴大,縮小絕對差距仍然任重而道遠!文件同時也指出,要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把地方土特產和小品種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將成為穩定的內在增收動力,造血比簡單的輸血有效,而且可以形成增收再增收的良性循環。從長期來看,大層面的三產融合,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的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也是國際上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減少城鄉不平等程度的重要實踐,更有其成功的經驗。落實這一機制,將成為未來拓展農民增收通道之關鍵。
第三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文件指出深化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堅持并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堅定推進玉米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改革,健全生產者補貼制度。這非常關鍵,要防止農民收入受影響,又要防止糧食安全受影響。以玉米為例,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市場定價加生產者補貼,通過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中央財政給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撥付了390億元的補貼資金。按照產量來折算,一斤玉米的補貼在0.2元左右。而相關報道表明,2016年12月26日至2017年1月1日期間,黑龍江綏化市國標三等玉米平均價格為每斤0.661元,吉林松原為0.663元,遼寧錦州為0.776元。補貼與售價相加,距離原先的臨時收儲價尚有一定的落差。東北地區的農民手握糧食,卻難說心中不慌。因此需要盡早制定預案,需要科學預判、合理預案。
第四要公平擔負糧食安全責任。一號文件提出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穩定產糧大縣獎勵政策,調整產糧大省獎勵資金使用范圍,盤活糧食風險基金。而且明確要求以主體功能區規劃和優勢農產品布局規劃為依托,科學合理劃定稻谷、小麥、玉米糧食生產功能區。我們知道生態補償可以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調整結構讓過剩產能降下來,讓過量的庫存減下來。但同時也要公平的分攤糧食安全的責任,要對主產糧食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經濟困難的縣進行經濟補償。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逐步向糧食主產區特別是糧食生產大縣集中。產糧大縣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巨大貢獻,但其中仍有不少產糧大縣經濟發展水平明顯落后,而且每年還需投入大量資金來投資農業、建設民生工程和基礎設施。文件明確提出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對于公平分攤糧食安全的責任,促進經濟共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經所教授 秦富
第一要確保糧食生產能力。文件明確提出糧食作物要穩定水稻、小麥生產,確保口糧絕對安全。明確要求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且碗里盡可能裝中國糧。糧食安全是個老話題,國際不少有案例,我們國內也曾出現糧食短缺的情況,其中的經驗教訓是;糧食產量下滑很容易,但恢復起來比較慢。作為人口大國的中國,依靠國際市場調劑來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無疑是不現實的。當今世界仍有近9億饑餓人口,全球自然災害、經濟波動、政治與軍事沖突等不穩定因素經常導致國際糧價暴漲暴跌;從墨西哥、朝鮮等典型國家經驗和教訓來看,如果沒有足夠的糧食自給能力,國家發展終都得受制于人;相反,俄羅斯糧食自給率較高,在近年受歐美持續制裁的困境下仍然有效保證了國家穩定。
第二要增加農民收入。一號文件明確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把農民增收放在第一位。國家統計局發布:2016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由上年同期的2.73下降為2.72,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繼續縮小。但需要我們加以注意的是絕對差距仍在不斷擴大,縮小絕對差距仍然任重而道遠!文件同時也指出,要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把地方土特產和小品種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將成為穩定的內在增收動力,造血比簡單的輸血有效,而且可以形成增收再增收的良性循環。從長期來看,大層面的三產融合,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的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也是國際上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減少城鄉不平等程度的重要實踐,更有其成功的經驗。落實這一機制,將成為未來拓展農民增收通道之關鍵。
第三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文件指出深化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堅持并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堅定推進玉米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改革,健全生產者補貼制度。這非常關鍵,要防止農民收入受影響,又要防止糧食安全受影響。以玉米為例,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市場定價加生產者補貼,通過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中央財政給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撥付了390億元的補貼資金。按照產量來折算,一斤玉米的補貼在0.2元左右。而相關報道表明,2016年12月26日至2017年1月1日期間,黑龍江綏化市國標三等玉米平均價格為每斤0.661元,吉林松原為0.663元,遼寧錦州為0.776元。補貼與售價相加,距離原先的臨時收儲價尚有一定的落差。東北地區的農民手握糧食,卻難說心中不慌。因此需要盡早制定預案,需要科學預判、合理預案。
第四要公平擔負糧食安全責任。一號文件提出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穩定產糧大縣獎勵政策,調整產糧大省獎勵資金使用范圍,盤活糧食風險基金。而且明確要求以主體功能區規劃和優勢農產品布局規劃為依托,科學合理劃定稻谷、小麥、玉米糧食生產功能區。我們知道生態補償可以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調整結構讓過剩產能降下來,讓過量的庫存減下來。但同時也要公平的分攤糧食安全的責任,要對主產糧食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經濟困難的縣進行經濟補償。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逐步向糧食主產區特別是糧食生產大縣集中。產糧大縣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巨大貢獻,但其中仍有不少產糧大縣經濟發展水平明顯落后,而且每年還需投入大量資金來投資農業、建設民生工程和基礎設施。文件明確提出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對于公平分攤糧食安全的責任,促進經濟共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經所教授 秦富